四下教学反思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37802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教学反思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下教学反思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下教学反思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下教学反思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下教学反思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下教学反思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教学反思2.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本堂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这一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两道算式,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

2、展,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由简单的练习复习乘法分配律,加深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准备,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在教学时,教材首先呈现的是32102,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并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估计的。在学生回答时追问了一句:根据你的估计,你能判断出实际付的钱比估计的多还是少。然后让学生

3、利用口算算出实际得数。很多学生都能从中发现口算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用口算的思路完成计算,这样使得学生较自然地得出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变得简便。而且学生觉得对这种方法不陌生,因为以前就已经运用过了。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计算过程,并及时进行练习,练习时让学生明确,要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的方法。在“试一试”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将例题和“试一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简便,有的时候是分别乘简便,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练习五教后反思: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教学乘法的分配率,其教学内容的确不难,可学生

4、的作业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是计算的正确率不太高,多多少少总是要算错,这还是归咎为计算的态度不够端正,计算习惯不够好。还有就是计算的灵活性不够好,看到形如c(b+a)的题目不能灵活、正确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在两数相乘时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来得简便分析不够就提笔做。还有少数学生在计算时混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125(138)时化成1258+12513进行计算若把学过的简便计算的各种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计算那存在的问题就会更多些,而知识点的掌握必须是由能否正确、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的,所以不能只是靠独立单元的学习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我们班的这

5、一情况只有多练习,通过练习、师生的共同交流尤其是生与生的交流评价、总结来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和灵活度。此外,我还认为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尤其是现在几种运算定律在一起混合运用的时候,就一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清楚题目,找准关键的数字。譬如3599,关键数字是99,因为99可以变为100-1.而3599+35,关键数字就应该是后一个35,因为题目中有两个35,而后一个35可以变351.总之是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找准关键数字,而后进行变式,再运用简便计算。我们去春游教后反思:这是一节必须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利用生活场景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数学问题中,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并解决春游前必需

6、解决的问题。在思考和计算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后又通过观看不良的卫生环保场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并引导他们体验不同的方法的优劣,从而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第一,对于各环节的衔接表述需要加强。思考如何用简洁而高效的语句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开头的引入和结尾的环保教育注意点到即止;第三,在引导学生说与做时,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大胆放手听听孩子的想法,将会有更多的收获。认识对称轴教后反思:轴对称图形这个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今天的认识对

7、称轴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牲,会画出对称轴,会利用对称轴把一个对称图形画完整。 一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把几个图形分为两类:轴对称图形和非轴对称图形,并且借机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把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我们用了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进行对折,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就进行了操作,并且得出了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在这儿,我规范了学生对称轴的画法,许多学生就是直接一条直线,其实应该是虚线与点的结合。二体会数学的美丽。轴对称图形是非常美丽的。美在哪儿,美在它的对称性。但是这种美学生不容易感受。今天想想做做的第2题有用

8、椭圆组成的图形,我让学生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画出来,确实很漂亮,特别是第三幅有5幅花瓣的图形,全部画好后就是一个非常匀称,非常有特点的雪花。学生都说:真美呀。这是美在外形。想想做做的第四题更是美在规律。我们通过画对称轴得出了: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这样一个规律。学生说,是不是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对过对等边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的对比,大家就明白了,必须是几条边都相等的几边形才具有如下性质。图形的二次平移教后反思: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是在以前学习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平移。在教学中,先出示例题图,让学生看一下如何把小亭子图从左上方

9、平移到右下方。学生经过交流,可以看到,要把小亭子图先向右平移相关的格数,再向下平移一定的位置。于是,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际操作,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总结相关的经验:(1)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平移,都要沿着一直线进行。(2)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关键点,再根据点复原出原来的图形。图形的旋转教后反思: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

10、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 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认识倍数和因数教后反思:1.本堂课的主要内

11、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内容比较多,知识多比较零碎。 2.课前上课老师有一个课前准备,即请一个学生用:我叫,我的好朋友是这样一个小介绍,然后被点到名字的同学也站起来,说我叫,是的好朋友,再与一开始的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倍数和因数是和生活中的“找朋友”是有关系的,不是独立分开的。3.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

12、方法,并结合实例,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先是让学生自行探究,而后,通过集体交流,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数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

13、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4.进行游戏。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即随机抽出一个学号,让这个学号的因数站起来。游戏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教师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课的一开始,复习倍数的有关的知

14、识,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这样引入课题,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下面通过呈现 “百数表”,让学生从表中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找出它们的特点。我在学生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总结出5的倍数特征后,紧接着又让学生继续观察,找一找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没有相同的数,然后再看看这些数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基本上是可以

15、独立发现的。教学中,我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在体验中获取了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3的倍数的特征教后反思:“2、5”的倍数的特征规律比较明显,教学轻松。3的倍数特征,学生较难发现规律,且受“2、5倍数的特征”影响往往也从个位上寻找,(比如,个位上是3,6,9的),但经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

16、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我感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素数和合数教后反思:素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2、3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