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37220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2011-09-20前 言编制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纲要根据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总体要求编制,着重阐明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以及分区域的发展定位、工作重点,是统筹全省人口、经济合理布局,指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地区、行业规划的重要依据。纲要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 第一章 区域

2、划分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面积大,人口少,少数民族比重高,资源富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当前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层次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快青海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创新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区域划分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与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把

3、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东部地区包括西宁市4区3县,海东地区6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共16个县(区),面积3.04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390.7万人,生产总值562.4亿元。柴达木地区包括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和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大柴旦行委,面积24.22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41.9万人,生产总值255.9亿元。环青海湖地区包括海北州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门源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南县,海西州天峻县,面积8.58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50.2万人,生产

4、总值80.9亿元。三江源地区包括玉树州6县、果洛州6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面积36.3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71.5万人,生产总值62.3亿元。沿黄河发展带指黄河干流沿岸区域,涉及玉树州曲麻莱县,果洛州玛多县、玛沁县、达日县、甘德县、久治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贵南县、共和县、贵德县,黄南州河南县、泽库县、尖扎县、同仁县和海东地区循化县、化隆县、民和县,共18个县。沿湟水发展带指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区域,涉及西宁市4区3县,海东地区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县和海北州海晏县,共12个县(区)。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涉及西宁市4区3县,海

5、东地区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县,海北州海晏县、刚察县和海西州天峻县、乌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行委,共18个县(市、区、行委)。二、区域特征(一)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差异明显青海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国土空间大,适宜开发面积小;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大,适宜生活、生产的空间小。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6860米,最低点1650米。年降水量17.6759.8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5.68.1,气温垂直变化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和柴达木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上游及祁连山东段等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

6、三江源和环湖地区。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地区,占全省的63%,环青海湖地区占全省的24.7%,东部及柴达木盆地仅占全省的12.3%。盐湖、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黄河干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昆仑山、唐古拉山和积石山五大含煤区,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北祁连、鄂拉山、东昆仑等地。环境承载能力,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较好,黄河干流水质良好,是我省人居适宜性最好的区域,但湟水干流西宁至民和段水体普遍污染,河湟阶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柴达木地区环境容量较大,大气环境质量良好,格尔木河下游水质呈现类水体,其余河流水质皆优,土地沙化、盐碱化普遍发生。环青海湖

7、地区水草丰美,大气、水环境质量良好,但草地过牧超载,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三江源地区湖泊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态脆弱,草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逐年下降。(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青海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占全省人口的70%。全省城市仅有3个,数量少,规模小,主要分布在兰青青藏铁路沿线,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距明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配置在城市,农村牧区公共资源匮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青海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柴达

8、木盆地;种植业以粮油作物为主,主要集中在河湟阶地及柴达木绿洲;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和环湖地区;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及其它城镇。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17389元,最高海西州62583元,最低果洛州7200元,相差7.7倍;人均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最高海西州4199.3元,最低玉树州164.8元,相差24.5倍。(三)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明显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元,最高海西州13522元,最低海南州10432元,相差3090元;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61元,最高西宁市3944元,最低玉树州2177元,相差1767元。全省城镇居

9、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8倍。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三江源地区,分别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0%和30%以上。第二章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跨越发展;着力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绿色发展;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统筹发展;推动形成“

10、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基本原则坚持尊重自然,优化发展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坚持突出特色,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载体,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创出高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

11、式;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向优质化、品牌化和规模化转变;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构建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促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最直接、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对

12、外开放水平,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三、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框架,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区域特色突出,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把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建成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和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积极承接三江源、环青海湖等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打造中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为全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把柴达木地区建成全国重

13、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支撑。把环青海湖地区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农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为东部和柴达木地区提供优质畜产品;打造环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为东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把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全国和省内其它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加快草原畜牧业

14、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开发探险、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实施轴线开发战略,把“两带一线”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城镇化发展带,成为全省经济、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加快“两带一线”交通、物流、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互动机制,加强带线之间、上下游之间、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产业延伸,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带。加快兰新第二双线、格尔木库尔勒、格尔木敦煌铁路及地方支线铁路建设,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点轴结合,经纬交织,区域联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区域

15、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构建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区6园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1区4园为主体,沿湟水发展带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工业化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格局,以基本农田为基础,建设东部农业区麦类、豆类、油菜、马铃薯、果蔬产业带,柴达木绿洲农业区小麦、蔬菜、沙生植物(沙棘、枸杞等)产业带,环青海湖地区油菜、青稞产业带。稳步发展三江源地区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环青海湖地区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东部农区畜牧业。构建以青藏铁路为主轴,以西宁、格尔木为枢纽,呈放射状、覆盖四区的交通网、物流网、电力网、通讯信息网,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型服务业。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2016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接近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5%,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以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构建“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镇化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