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370985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征组歌》两首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一.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萧华的文学常识和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2.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知识。 3.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过程 1.作者简介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2.解题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

2、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2)突破封锁线,(3)遵义会议放光辉,(4)四渡赤水出奇兵,(5)飞渡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10)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川

3、黔滇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运动战。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走,调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得意之作,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 3.词语 ()敌重兵(zhng)()压黔境(qin) ()雪皑皑(i)()草毯泥毡(zhn) 4.歌词内容分析: (一)思考问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

4、),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二)品味语言 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例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

5、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三)小结中心意思: 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三.难点全解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乌江天险重飞渡”,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战事。红军曾于1935年初,在江界北渡天险乌江,夺取遵义、桐样、湄潭等城,全歼敌军侯之担师;

6、这一次则是南渡乌江,红军第一军团于1935年3月31日南渡乌江全歼守敌。“兵临贵阳逼昆明”,红军南渡乌江后,佯攻息烽城,大军继续南下,将介石当时在贵阳指挥督战,害怕我军直取贵阳,急忙抽调部队增援息烽,并调云南军队到贵阳附近来防守,这时,红军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向东进发,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来守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指贵阳军阀的“双枪兵”(敌军带有步枪和鸦片烟枪,人称“双枪兵”)不堪一击,一打就逃,红军乘胜急行军,向预定目标出发。“调虎离山袭金沙”,指红军在调动大批敌军防守昆明后,虚晃一枪,撇

7、开有防备的昆明,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金沙江挺进,强占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渡口,经过7天7夜,红军全部渡过了天堑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圈子,由被动争取到主动,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词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写法全解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过雪山草地一.重点难点 1.了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

8、情。 3.学习革命前辈不怕艰苦的优良传统,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 二.学习过程 1.作者简介:同前文(略)。 2.背景资料 (l)翻越夹金山 (2)过草地 3.题目解说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越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 4.词语 ()雪皑皑(i)(2)草毯泥毡(zhn) 5.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9、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

10、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6.小结中心意思: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三.难点全解 (1)写法全解 歌词句式相对整齐,结构层次分明,内容由表及里,恰当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2)怎样理解“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二句? 这两句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3)怎样理解“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二句? 这两句歌

11、词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底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以草为毯、以泥为毡,扎起军营,古往今来,又有哪一支军队能够这样做!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逶迤()2.磅礴()3.泥丸()4.开颜()5.敌重兵()6.压黔境()7.雪皑皑()8.草毯泥毡() 二.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调虎离山袭金沙。 2.千锤百炼不怕难。 三.七律长征一诗只用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它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前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

12、各用4到5个字概括出另外四幅画面。 腾越五岭()()()()。 四.写出七律长征的中心句: 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这样的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六.阅读四渡赤水出奇兵,完成后面的练习。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这三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2.“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这四句的描写旨在表现什么? 答: 3.请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一例比喻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答: 4.请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 七.拓宽阅读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

13、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