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370563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刘 进【案例背景分析】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9册第4单元的课文,课文讲了“我”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的启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先记叙后议论。记叙部分“放鱼”是重点内容,议论部分揭示课文的中心。叙事中有不少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心句比较深奥,由于学生年龄和经验的局限,学生领悟较为困难。因此,教学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在读词、品词中概述全文大意,在入情入境的朗读和角色转换的争辩中,充分

2、体验人物的内心变化,在联系实际的真情对话中,感悟文中所包蕴的深刻道理,力求把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梳理、表情朗读、潜心感悟、移情表达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以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案例过程描述】第二课时一、品词切入,缀述大意师: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简单交流了读书的收获。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读读这些生字词:(相机出示:晚霞辉映 银光闪闪 彩色涟漪小心翼翼 熟练操纵 筋疲力尽急切乞求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面临抉择 道德实践 终生启示)师:谁为我们读读这些词语?是什么样的就怎么读,注意读出词语的味道,也可以说说自己的发现。生1:(读词)我发现第一排词语描绘的是

3、当时美好的环境,我最喜欢“银光闪闪”这个词,有皎洁的月光,好美!生2:(读词,“小心翼翼”读得很重)师:这个词能这样读吗?联系它的意思你再读。(第二遍读得很轻)很好,从这个词中有什么发现?生3:作者钓鱼的技术很高,所以他怕把鱼惊跑了,动作很轻很轻。师:真会思考,还有哪些词给你印象深刻?生4:第三排词语写出了我和父亲的态度,我觉得“不容争辩”突出了父亲的坚决,足可见父亲要求很严很严。师: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5:在一个晚霞辉映的晚上,我熟练操纵钓竿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区,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并从中收获了终生的启示。生6:我用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自我反思

4、读词品味,触摸语境,概述大意,是高年级开课的常用策略。读词,联系词意品味,触摸的是文本的精彩瞬间,提升的是学生越来越敏锐的语感。联词,概述全文大意,不仅是“路径”的指引,也是学法的渗透。而且,巧妙地将文本内容变为分类出现的四排重点词语,为进一步开展“板块研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疑启思,读文悟情 1描述“大鱼”,想象激情。(在柔美的音乐中,课件出示月夜美景图)师:在这月光如水的晚上,就在这银光闪闪的湖边,“我”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请大家默读课文,从书中找找答案。(生自读第3自然段,勾画文中的重点语句)生1:“我”钓到的是一条罕见的大鲈鱼。因为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可见这条鱼

5、大得出奇。生2:“我”钓到的是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因为它“不停地甩动着鱼尾”,“溅起不少水花”,说明它长得又大又肥,作者一看就爱不释手了。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吗?生3:这是一条非常可爱的鱼,鱼头大大的,腰身肥肥的,大片大片的鱼鳞闪闪发光,让人一看就生爱慕之心。师:说得不错,谁还能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句话?生4:(读得平淡,语言很流畅)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句话的标点(感叹号变红):什么符号?(感叹号!)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生1:(激动地)作者很惊喜,他心里也许会这样说:“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看见这么大的鲈鱼”。生2:(大声地)他可能会想我钓到了这么大的鲈鱼,爸爸一定很高兴,等待着他

6、的会是父母的夸奖。所以作者很自豪,他心里也许会这样夸奖自己:“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看见这么大的鲈鱼”。生3:(特别沉醉地)他可能第一次钓到大鱼,心里很陶醉,也许这样说:“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看见这么大的鲈鱼”。自我反思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充实联想和补白联想,就能架设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桥梁。联系文本标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以心悟情,以声传情,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融合,进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优美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围绕“鲈鱼”生动描述、尽情想象,激情朗读,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鱼”。2角色转换,体悟“心理”。师:同学们都有过成功的经历,有的也有钓鱼的体验。现在

7、谁来说说,假如钓到大鲈鱼的就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说一说?生1:我会很惊喜,因为这条鱼太大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鲈鱼王”了!生2:我会很得意,因为这条鱼是我的劳动所得,还证明我的钓鱼技术高超。生3:我会很兴奋,因为这条鲈鱼大得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许还会因此激动得睡不着觉师:你能读出自己此时的这种感受吗?试一试!(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突出惊喜、得意之情)师:然而,这条又大又美的鱼似乎来得太早了,它比规定的捕捞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此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分小组仔细读读49自然段,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学生读书,勾画重点词句,同桌之间小声讨论)师:谁能用一个词准确地概括此时父

8、亲的心情?生1:父亲很犹豫,因为他觉得这条鱼很大,又不想让孩子违反渔场的规定。生2:父亲很留恋这条鱼,因为他盯着鱼看了好一会儿才要求“我”放鱼。生3:我觉得父亲此时很矛盾,一方面他很关爱孩子,不忍心破坏“我”当时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他又要严格要求“我”,担心我在道德方面出问题。师:在刚才的这些词语中,哪个词最准确呢?结合句子说说你的看法。生4:我认为“矛盾” 这个词用的最准确师:是啊,此时的父亲多么为难,多么矛盾!那么,“我” 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这段话,在朗读中去感悟作者的心情。(学生分角色朗读49自然段)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体会到了“我”此刻的心情吗?你是怎么体会

9、的?(教师按顺序板书:急切委屈乞求无奈)师:是啊,此时的“我”该是多么无奈。那么,当“我”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中之时,“我”心里又是怎样想的?谁能联系先前那美妙的幻想说一说?生1:他心里很沮丧,因为鲜美的鲈鱼汤喝不成了,父母的表扬也成了泡影。生2:他可能会想:哎,煮熟的鸭子也飞了。他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生3:现在,鲈鱼不见了,母亲的微笑看不到了,他的心也凉了(表情朗读这一部分,指名小结“我”和父亲心情变化的过程)自我反思及时转换角色,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转移到作品中人物的身上,是强化体验和潜心会文的重要方法。在身临其境的交流中,学生喜作者之所喜,忧作者之所忧,与作者心心相通。这样的教学

10、,不仅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且大大缩短了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距,学生获得的将是历久弥新的生命体验。3组织访谈,分析“目的”师:同学们,既然此时没有任何人看见这一幕,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把鱼放回湖中呢?请在小组里与大家讨论一下。(结合有关语句,指名口述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及其良苦用心) 师:你们同意这些同学的看法吗?有没有不同意见?那么,“我”到底该不该放回那条大鲈鱼呢?下面我们将开展“实话实说”访谈活动,请全班同学担任嘉宾,围绕这个问题深入展开讨论。大家发言时必须联系课文和自己的想法,实话实说,注意讲清自己的理由,讲得越真实,鼓励的掌声会越大。 生:我认为不该放。因为这条

11、鲈鱼很大,炒出来味道一定十分鲜美,而且很难再钓到这么大的鱼,放回湖中太可惜了。 师:看样子你为人的确“实在”!谁再接着这个话题说? 生:我也认为不该放。这条鱼是作者花了很长时间才钓上来的,也算劳动所得,既没有偷,也没有抢,凭什么非要放回去呢? 生:我也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当时在场的只有我和父亲,周围又没有其他人,只要父亲不说,根本不会有外人知道!拿走这条鱼,不需要冒什么风险,又不会有人指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神不知,鬼不觉”。 师:这两位讲得有理有据,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了。这么说,“我”现在完全可以拿走这条鲈鱼了,大家同意不同意? 生:我不同意!虽然当时没有外人在场,但鱼是在十点钟钓到的,毕

12、竟是违反了钓鱼的规定,属于违纪行为。 师:结合规定谈得好,我投你一票!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就算这件事没有其他人知道,但自己和父亲都知道岛上的规定,拿走鱼,以后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心里会不安的。 师:想得多周到呀,连心理上的折磨都想到了,你真了不起! 生:我也认为不能拿走这条鱼。因为这件事虽然小,但会使作者养成贪财的坏习惯,长大了也许会使他犯更大的错误。 师:你看得深,想得远,老师佩服你独到的眼光。也许,文中的父亲就是这么想的。现在,让我们进入下一话题:“把鱼放回湖中”和“不放回湖中”又分别意味着什么?想发言的,可以直接抢答。 生:“把鱼放回湖中”意味着讲诚信,遵守钓鱼的规定。生:同时意味

13、着不贪小便宜,做一个高尚的人。 生:把鱼放掉也意味着一种解脱,不再受良心的谴责。 师:说得多好啊!想不到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居然蕴藏着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那么,不把鱼放回湖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生:就意味着违反规定,做人不诚实,不守信用。 生:拿走鱼就意味着养成坏习惯,埋下贪财的“种子”,对以后的成长不利。 师:仅仅是意味着对自己的成长不利吗?谁接着谈? 生:以后这些“种子”一发芽,就会使“我”经不起诱惑,成为金钱、地位或者财物的奴隶,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师:最后,大家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吗? 生:父亲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严格要求我。生:也是希望我从小做一个不贪便宜、诚实守纪的人,做一

14、个经得起诱惑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自我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对话形式,营造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围绕统领全篇的焦点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三次思想大碰撞,使原本模糊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清晰、走向深刻。这样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开掘文本的潜信息,触摸文本的情境,让学生在强有力的碰撞中生成了具有主体特色的语言和思想,使阅读课堂成为了师生美好的精神家园。三、联系生活,明白事理 1正是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所以才使“我”由“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成长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留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启

15、示,请齐读父亲的那段话(全班齐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2课件出示这段话,师生讨论以下问题:(1)父亲的这段话讲得管用不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2)这里的“诱惑人的鱼”还是指那条大鲈鱼吗?联系实际想一想,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曾遇到过哪些这样的诱惑人的“鱼”?(3)父亲的这段话讲得精不精彩?哪句话说到你心坎上去了?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大方地说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3全班齐读这句话,小结其中包含的道理。四、总结感受,分享“名言” 1同学们,学完全文,老师也深有感触,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样一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这句名言与课文中父亲的教导一样,所说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做人的道理。 2此时此刻,老师相信你们的心情一定十分激动,你们的心中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情要表,许许多多的话要说。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总结成精炼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