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36321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一、说教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 真的田野风光图。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本课的目标有三 个: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 意境。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三、说重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

2、画面,体会词中蕴 含的诗人的情怀。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提出对五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1 / 6节奏、想象等来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 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五、说教学过程:结合课标要求、我设想了五字课堂教学模式。1、导通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选择什么样的

3、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 2、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 境就呈现在眼前了。3、赏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蕴。 以诵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4、悟在赏析中,体会此人对景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年的喜悦之情。 5、写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2 / 6境。六、说板书: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 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江月夜

4、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景(美)情(真)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 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 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

5、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3 / 6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萌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 )一首,以及此 词。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6、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 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 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

7、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4 / 6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 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 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

8、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黄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 功底,令人玩味无穷。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5 / 6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 种境界。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