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358174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摘要随着国内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其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教育方式的改善措施。关键词城镇家庭;随迁子女;教育方式城镇化建设使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镇随迁子女的人数也持续增多,随之而来的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加强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视,完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辅助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使随迁子女拥有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情况分析(一)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疏远父

2、母工作的劳动强度大,使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孩子和关注家庭教育,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虽近犹远,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情感交流不足。父母由于工作的原因常常无法为孩子提供充分的照顾,增加了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并且因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投入的关注不够,使孩子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随迁子女在这样的家庭关系的影响下,会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二)家庭教育理念落后父母对随迁子女的人生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他们的学业也缺少足够的关注,使随迁子女对自己学业的态度受到影响,不利于随迁子女的长期发展。父母对学校的教育认识不足,家庭教

3、育理念落后,使其子女对待学校教育的态度不够端正,在人生规划上缺乏指导,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三)不重视子女习惯的培养由于父母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做得不够充分,使他们在生活、卫生、学习等方面的习惯都没有得到良好培养。有些父母的坏习惯还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学会并难以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重视度不够,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上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使随迁子女在家庭作业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城镇工作的父母缺少对孩子卫生习惯的培养,使随迁子女在卫生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良习惯,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1。(四)缺乏与学校的沟通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使他们过于依赖

4、学校教育,同时还缺少与学校的沟通意识。父母缺乏对学校教育的正确认识,令他们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也由此对随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子女在学习上不够积极主动。二、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善措施(一)完善教育政策完善教育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在保证城镇劳动力流动的同时维护劳动力的平等权益。各级政府要在教育设施和惠民政策上加强相关制度的制定,消除城乡差别,建设随迁子女的教育保障机制,使城乡人民可以享受平等教育。建立相关的教育财政资金项目,保证能够对其教育资金及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使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可以开设专项补助的资金项目,进行适当的减免和补助。通过

5、城市政府和流入地政府的財政管理支持,对社会保障中的困难家庭进行有效的帮助。父母在休息时间和报酬上得到保障,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子女的家庭教育。改善随迁子女的家庭生存状态,完善家庭教育的相关法规,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二)提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父母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与子女共同学习,来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父母由于工作在自身提高上有很多的限制,可以进行自身素质提高的方式也不多。鉴于此,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进行相关教育的阅读和思考。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和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适时的鼓励,并且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2。(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来讲是不可或缺的。目前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提高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改善其家庭教育方式,需要父母、学校、社会、政府多方的努力。重视城镇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可以改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孩子能够有更好的个人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