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353544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孟子〉二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孟子〉二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孟子〉二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孟子〉二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发人:吴卫国单 位:紫石中学课 案(教师用) 第十五课二章之鱼我所欲也(新授课)【理论支持】鱼我所欲也一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通过诵渎,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通过诵读,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设计本课时,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即应把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学”,教者应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注重指导和启发,尤其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收到益处。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2、本着这样的理念,运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其他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下,实现从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到潜在的发展水平的飞跃,从而获得的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及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3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1.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的道德主张。2. 品味作者论证观点的过程和方法。3.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课时安排】两课时

3、【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2.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3.收集并阅读与“舍生取义”的相关的文章材料和人物事迹,做好读书笔记。课内探究第 一 课 时一、学1导入新课。由武汉大学生舍生救人的事迹,导人新课。问:大学生为救人而献身,值得吗?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3. 自主阅读。(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 学生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

4、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

5、课文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2)自主阅读,解决问题。【出示幻灯片】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疏通文意特别注意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议论文的主旨句即文章的中心论点。4.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1)小组内选出一人在小组内朗读,其余纠偏。(2)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然后再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3)小组合作,思考第三题。第 二 课 时二、导1. 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

6、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2精讲点拨。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点拨方法】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很多,有的题目就亮明观点;有的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点明论点;有的水到渠成,在文章结尾得出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论点的方法也很多,有的直接交代;有的通过故事、名人事迹来引出论点,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出论点,显得很生动、通俗。【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发出本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亦即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这样提出论点,

7、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有助于读者理解论点。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点拨方法】初中阶段常接触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举例论证可以更具体、更有力地论证论点;比喻论证可以深入浅出的论证论点,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正反对比论证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论点。【参考答案】文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文章第二节列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证明了“义”的普遍存在。文章第三节列举了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俸禄的例子,从反面证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二三两节又形成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

8、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A.“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B.“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点拨方法】理解文中句子词语的含义,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切不可孤立地分析词句本身。【参考答案】A.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B.“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

9、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以上精讲点拨的,是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为学生总结出解题或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方法,以提高学生品味文本和解题的能力。】3深度探究。(1)品读精美语言: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2)

10、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你如何评价武汉的舍身救人的大学生们? 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

11、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_。【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认识“义”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三、练1. 当堂熟背课文。2. 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测评题。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3. 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二章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新授课)【理论支持】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须反复

12、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通过诵渎,认识孟子逆境造就人才的观点;通过诵读,了解本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特点。设计本课时,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即应把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学”,教者应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注重指导和启发,尤其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收到益处。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本着这样的理念,运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情境下,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及积极意

13、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2了解本文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3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1.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的主张。2. 品味作者论证观点的过程和方法。3.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现实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2.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3.收集并阅读与和“逆境造就人才”的相关的文章材料和人物事迹,做好读书笔记。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导语:历史上大多数取得非凡成就的

14、人,都经历过千辛万苦,千难万难。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刑作史记由此可见,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勇敢面对,奋力前行,它将成为我们驶向成功彼岸的风帆。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就论述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好好聆听孟子富有哲理的教导!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3. 自主阅读(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

15、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自主合作,完成任务:第一段所列的六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二段的“故”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担当重任?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所论证的内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设计此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