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352490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口记残句辑注(韩格平).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口记残句辑注【说明】本文自韩格平:“京口记残句辑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3),页54-57。京口记是较早介绍京口地区景物风光的专著,南朝刘宋时代刘损著。损字子骞,曾任吴郡(今苏州)太守,卒赠太常。其族兄刘毅、刘粹皆因佐宋武帝刘裕有功而任要职。刘氏宗族祖籍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晋氏东迁后始世居京口,刘裕即出生并生长在这里。刘损记述并赞美京口人杰地灵、风光秀丽,亦有光耀刘氏之德,为刘裕代晋作一粉饰之意。该书久佚,今从诸类书及文选注中辑出十七条残句,蒐为一篇,并为之校注,希望能为今日之研究者节省翻检之劳。(1)县城东南大路,过长堽五里,得屠儿浦者,昔诸屠儿居此小浦,因以为名也。(艺文类

2、聚卷九浦条引)按:县城,丹徒县城。堽,同冈。屠儿,屠户。浦,水滨。元脱因至顺镇江志作徒儿浦,并称“秦始皇将徒儿过此浦,因以为名。”清何绍章丹徒县志亦作徒儿浦,引蔡廷珪海录称“秦始皇将徒人过此,因名。”二说与刘损所记不同。(2)长村东太渎,渎北有谢玄故宅。(太平御览卷一八宅条引)按:太渎,又名大渎,山名。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大渎山在城东三十里。”谢玄(343388),东晋名将。晋书谢玄传有“还京口疗疾”语,殷仲堪传有“冠军谢玄镇京口”语,知谢玄曾居京口。(3)糖颓山,山周迴二里余,山南隅隔路得郗鉴故宅,五十余亩。(艺文类聚卷六四宅舍条引太平御览卷一八宅条引)按:糖颓山,又称唐颓山、塘塠山,在城中

3、西南方。丹徒县志称其“山面向东,顶宽十一丈三尺有奇,纵长五十二丈四尺有奇,高四丈五尺。”郗原作郄,二字有别,今据晋书郗鉴传正。郗鉴,东晋名臣,历任徐州刺史、司空、太尉等职,咸和年间曾修饰并镇守京口以拒刘徵。(4)蒜山,无峰岭,北悬临江中,魏文帝南望而致歌。(艺文类聚卷八蒜山条,太平御览卷四六蒜山条引、文选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侍遊蒜山诗注引)按: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蒜山在县西九里,北临江绝壁。晋安帝时,海贼孙恩至丹徒,战士十万,率众登山,鼓噪动地,引阵南出,欲向京城。时宋武帝众无一旅,率所领横击,大破之。山生泽蒜,因以为名。”嘉定镇江志引润州类集云:“一说蒜当作筹算之算。周瑜、诸葛亮尝会此山,议拒

4、曹操,后有赤壁之胜。时人谓其多算,以为山名。”据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侍遊蒜山诗和谢庄侍宴蒜山诗,南朝刘宋君主常到此游乐,亦知其时称“蒜山”。魏文帝指曹丕,黄初五年(224)九【55】月和黄初六年(225)十二月曾两次兵临与京口隔江相望的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歌字,御览作叹。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六年注引魏书载有魏文帝骑马临江所作之诗,诗中称赞魏军兵多将勇,又隐示江广不可力战,当另运权略之心,似即“致歌”。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武三年(同黄初五年)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乃还。”又黄武四年(同黄初六年)注引吴录云:“是冬魏文帝至广陵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5、。遂归。”艺文类聚卷十三引江表传曰:“魏文帝出广陵,欲伐吴,临大江,叹曰:吴据洪流,且多粮谷,魏虽武骑千队,无所用之。乃还。”均说明曹丕两次临江均因江广而吴有准备,不得已而还。考之本文,实为描绘蒜山雄姿以颂刘裕之功,则作叹为是,歌叹(歎)二字形近而讹。(5)有黄鹤山,在县界。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西北名芙蓉楼,至今存焉。(太平御览卷四六黄鹤山条引)按: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黄鹤山在县西南三里。宋高祖丹徒人,潜龙时期游竹林寺,每息于此山。常有黄鹤飞舞,因名黄鹤山,改竹林寺为黄鹤寺。”南史宋本纪上亦言“(刘裕)尝游京口竹林寺。”王恭,东晋武帝王皇后之兄,太元十五年(390)二月,为“都

6、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晋书王恭传)舆地志云:“今之城宇多恭所制。”万岁楼、芙蓉楼均在西城墙上,太平寰宇记称之为“楼之最高者”。舆地志云:“俗传此楼飞向江外,以铁索縻之方已。”亦在形容楼高。城西南依月华山,一名万岁山,下有万岁岭,万岁楼名概由此而来。后人为求与“万岁”一词相对,亦称芙蓉楼为“千秋楼”(见丹徒县志),称万岁楼下之桥为“千秋桥”(见嘉定镇江志)。(6)去城九里有白石岘,山东有白石。(北堂书钞卷一五七岘篇引,太平御览卷五六岘条引)按:岘,指小而高的山岭。杨棨京口山水志:“白石岘今无,其地疑即京岘。”(7)石岘东连马蹄山,山上石有

7、马蹄迹,因以为名。(太平御览卷四六马蹄山条引)按:石岘,似即上文之白石岘。马蹄山又称马迹山。嘉定镇江志:“马蹄山在城东南三十五里。润州类集:有青童君马迹,以为山名。”(8)城北四十余里有小冈,高二丈许。有人鼻形,着冈西头。有口在上,而鼻在下。方圆数尺,状如燋土。古老相传,因名下鼻。今无复鼻,厥口犹存。(艺文类聚卷六岗条引)按:京口城北依长江,不可能在城北四十余里外有小冈。至顺镇江志云县西义里乡有下鼻桥,城西十八里有下鼻浦(时京口故地亦在城西),皆以下鼻命名,当与本文下鼻事有关。其中下鼻浦北临长江,郗鉴曾在其地筑垒。据此,疑“四十余里”中的十字为衍文。着,著俗字。着岗西头,谓位于岗西头。至顺镇江

8、志在下鼻浦条下引京口记云:“有小墩东西长,高二丈,有人鼻形著山头,又有口在上,鼻在下。”用字与艺文稍有不同。【56】(9)嘉子洲西一里得贵洲,周回四十里许,上多有居民。昔魏文帝伐孙权至此洲,南望曰“彼有人焉”,而退。因名贵洲。(太平御览卷六九洲条引)按:嘉子洲、贵洲均为长江中的洲屿。贵洲南岸为乐亭浦,在下鼻浦以东七里。魏文帝事见第(4)条注语。(10)石门,二山头相对,高二十余丈,广六十余步,谓为石门,行道所经。(艺文类聚卷八石门山条引)按:石门其地无考。步,指双足各迈一次,后遂为长度单位,其制历代不一,大体约今制1.4米。广六十余步,系指二山间的距离。(11)回岭入江,悬水峻壁。(太平御览卷

9、四六北固山条转引南徐州记)按:此条系形容北固山。南徐州记:“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号曰北固。”元和郡县志:“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蔡谟、谢安作镇,并于山上作府库,储军实。”嘉定镇江志:“北固山,即今府治与甘露寺是。”丹徒县志:“北固山,一名北顾,在府治后城北里许,山面向南,山后石壁,东西沿江长三十四丈八尺有奇,高十四丈五尺前峰临凤凰池,上有玄武殿。后峰枕大江,上有甘露寺。”梁武帝萧衍曾改北固为北顾。南徐州记:“北固作固字。梁高祖云:作镇作固,诚有其语。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以理而推,宜改为顾望之顾。”梁书武帝纪:“(大同十年三月)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

10、”另舆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见广陵城如在青霄中。”(12)京城东州门时堂前柑树十余株。(初学记卷二八柑条引)按:东州门无考。(13)南国多林檎。(艺文类聚卷八七林檎条引,太平御览卷九七一林檎条引)按:南国,御览作园。林檎,亦名花红、沙果,果实直径45厘米,味似苹果,在黄河、长江流域普遍栽培。(14)虎社中村老故相传云:昔有虎于社中产,因以为名。(太平御览卷五三二社稷条引)按:虎社其地无考。社,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里”。(15)有小升城。(太平御览卷一九三城条引)按:小升城其址其制均无考。(16)劫亭,湖亭,通阿湖。陵郡治丹徒县,八县来往经过此。湖中多劫,于边立亭,因以为名。(太平

11、御览卷一九四亭条引)按:劫亭及阿湖其地均无考。疑阿湖为曲阿后湖之省,颜延年有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诗,则京口距湖不远。文选注引水经注云:“晋陵郡之曲阿县下,陈敏引水为湖,水周四十里,号曰曲阿后湖。”陵字前当脱一字,或作晋陵郡,二者实为一地。据晋书地理志下,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七县,治所在丹徒。八县,指毗陵郡所辖的七县和与丹徒县相邻的句容县。劫亭和阿湖应位于丹徒县的南部,上述各县均在丹徒县以南,故为往来必经之地。【57】(17)有龙目湖。秦始皇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三千人凿此三湖间长岗使断,因名丹徒,今水北注江也。(北堂书钞卷一五七岗篇引,初

12、学记卷七湖条引,太平御览卷六六湖条引)按:至顺镇江志:“龙目湖在京岘山今失其所。”太平寰宇记引吴录地理云:“朱方又名谷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京岘南坑,败其势,故云丹徒。”所言与本文略有不同。又引梁典云:“武帝望京岘山盘行似龙,掘其石为龙目二湖也。”则关于龙目湖的传说宋代便已混淆。南史宋本纪上:“(刘裕)皇考墓在丹徒之候山,其地秦史所谓曲阿、丹徒间有天子气者也。”候山无考。南徐州记:“秦始皇凿处在故县西北六里,丹徒京岘山东南。”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厌,训为镇)似即本文凿湖之事。始皇曾在三十七年(前210)东游至丹徒一带。赭,赤

13、色。赭衣徒,囚徒。江,长江。附关于京口记的作者,各书所题不尽相同。其中第(5)(12)条及第(6)(17)条的陈禹谟校本,四库本北堂书钞未题作者姓名;第(15)条题为刘植;第(13)条太平御览题为刘祯;第(4)条太平御览所题及第(7)条题为刘损;第(6)(17)条孔广陶校注本北堂书钞题为刘损之京口记,孔氏校语以为当作刘桢,而“称损之者,宋人传钞避仁宗讳也。”其他各条均题为刘桢。此外,太平寰宇记、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丹徒县志亦题为刘桢京口记,刘文淇嘉定镇江志校勘记卷上云:“钞本刘桢作刘损之损字必桢字之误也。”按:植、祯均为桢字之讹,然以京口记为刘桢所为之说甚谬。刘桢字公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7年)。京口记中(2)(3)(4)(5)(9)各条所载谢玄、郗鉴、魏文帝、王恭诸人之事均发生在刘桢去世之后,实非刘桢所记。且京口为吴主孙权的腹心重地,古籍中未见刘桢去过京口的记载,实难作此详述。隋书经籍志有“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的记载,再详审本书内容,则京口记为刘损所著便无可置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