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33896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_单元测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题2010-9-20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解析:C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换句话说就是: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不能够容忍诸侯用天子的乐舞,不符合周礼。2.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

2、要依据是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解析:D 西汉董仲舒舒糅合法家、道家等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

3、墨家 D法家解析:A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这是道家的主张4.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ABCD解析:儒家的思想主要还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所以第四选项不选。故选A。5.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

4、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解析:A 荀子认为性本恶,但是经过后天的教育能够由恶变善。6.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解析:B 以法家思想来统治,肯定胜过以往。A为儒家荀子思想,C为墨家墨子思想,D为道家老子思想。7.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5、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才出现的。8.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位儒学大师是解析:B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9.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佛家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主张“为政以德”的仁政爱民思想解析: B 佛教是西汉末年才传入中国,故B肯

6、定错误。10.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解析:B 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逐步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11.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

7、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解析:D 用排除法。国君面对上天的谴告置之不理,则“伤败乃至”,说明国君的地位就要动摇,并非不可动摇。12. 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見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贽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解析:B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二程,到了南宋的朱熹继续发展程朱理学。1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8、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解析:A 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朱熹认为所谓“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这明显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的伦理道德。14.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解析:A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15. 程朱理学

9、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解析:D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其共同主张是纲常伦纪,即为天理。16. 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C注重气节、品德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解析:A 宋明理学主张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个人不能有更多的欲求和张扬的个性。17.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正确的评价是:A、有利于封建统治 B、阻碍历史进步 C、都是片面的思想 D

10、、都是进步的思想解析:D 韩非子身处战国时期主张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故选D。18.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A、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天命论、生知论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工商皆民生之本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信息:“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C项“人民为主,君主为客”是民本思想的一种体现。19. 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他A.主张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专制C

11、.主张男女平等 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解析:A 从“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看出要学以致用。20.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解析:C在理学成为“敲门砖”后,儒家的伦理道德为维护专制统治达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三大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提倡仁政,本身就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 (12分)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12、,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2分)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 主张。(4分) (2)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2分)(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2分)原因是什

13、么?(2分)解释:材料一(儒家)主张治理国家如果让民心服口服必须用“德”“ 礼”而不能用刑罚。材料二(墨家)主张“圣王之为政”要靠“德”和“尚贤”。材料三(道家)认为治理国家要“不尚贤”、不要“法令滋章”、要“无为而治”。材料四(法家)认为治国“明仁义爱惠”则“不足”,应该“严刑重罚”,这样可以“禁其邪”“防其奸”“ 国安而暴乱不起”。四则材料都围绕着如何治理国家展开。由于材料四的主张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因而更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可以从主客观来简要分析。答案:围绕的中心问

14、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2分)。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4分)。答:材料四的主张(2分)。材料一的主张(2分)。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22. (12分)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对同事件,宋明理学家和李贽评价却截然不同,请谈一谈你的看法。解析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尽人皆知,材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平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的不同看法。题目要求回答导致不同看法的原因,注意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联系。答案要点:(12分)(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加强,“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所以理学家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要求。(6分)(2)明末,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解放人性成了一般时代潮流。李贽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