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334793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而情感教育在苏 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它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性因 素。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论述都是围绕情感 教育展开的。它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其基本 内涵和特征,而且详细阐述了实施情感教育 的途径和方法。一、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1、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是一个包括 “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 展”三者在内,并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教 育。而这种整体教育是与情感教育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身 体、品德

2、、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本身就 是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如智力方面的“清 醒理智”,道德方面的“高尚情操”,身体 方面的“感知美和领会美”及“珍惜和爱护 美”。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象学校这 样作为教养和高度文明的基地,没有情感教 育,集体和个人缺乏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 要使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不可思 议的。其次,从形式上来说,情感教育渗透 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各部分之中,是联系各 部分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所理解的和谐发 展,是把己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 系起来,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就是说,那些得到 完全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依赖、而不是彼此 孤立、互不相关

3、的。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 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 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 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 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而情感教育有机地 渗透在各种教育之中,成为“一条强有力的 纽带”,将各种教育联系在一起。这种联 系,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而是有机的 融合。正是这种融合,才使全面发展的意义 更加深刻,更富有活力。2、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 的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从两方面论述的:一是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 外在诱因。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在积极活动 过程中使德、智、体诸方面的需要和兴趣都 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使每个受教育

4、者的 爱好、特长都被激发起来,以便都能找到展 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一能的场 所。二是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动 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因在某一领域 中取得成绩而产生自信和自豪感,这是具有 头等意义的,因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动 力”,能推动一个人再在别的领域里努力取 得理想的成绩,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这种情感动力来自情感教育,来自学校集 体和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3、情感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灵验法 宝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才能,所有 的孩子都具有天赋 才能;不过这种天赋才能能否被发掘,取决 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取决于学校的情感教 育,取决于学校丰

5、富多样精神生活环境的创 设。只有教师相信孩子,给孩子爱的教育,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天赋才 能才会得到充分表现。用他的话说,就是要 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对于这一点,苏霍姆 林斯基指出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 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他指出,只有在学生 充满求知思考和探索精神的情况下,他才能 学好知识,发展智力,展示才能。二是学校 要创设课外阅读和活动的氛围。通过课外活 动和阅读,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即最喜 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 动创造项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获得 知识底子、智力以及情感的基础,也只有这 样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才会有一种特殊的 吸引力,学习的负担

6、感就会减轻,能胜任自 如。二、情感教育的概念1、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充分论述 了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 认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刺激”来自两 个方面:一是“必须”;二是“我要”。前 者是社会责任和学习目的对学生的鞭策,后 者是学生内在的欲望和需要。教师要引导学 生将社会要求和个人需要融为一体,为学习 和智力发展提供社会心理条件,这就必须进 行情感教育,造成、确立和保持学生情绪高 昂、智力振奋这样一种内在心理状态。他认 为情感是知识种子成长为智慧的肥沃土壤。 根据这个论述,他又强调两点:(1)教师必须 把情感这个心理因素教育纳入教学、智育

7、、 乃至整个施教过程,从而调动学生这个受教 主体的内在积极性;(2),隋感教育必须与其它心理教育结合实施 如让情感与思维结伴而行,交叉作用 ;让情感与意志交互作用, 彼此促进;利用迁移规律,从情感上排除学习 障碍,促进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包 括情感教育在内的心理教育,其意义是非同 小可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己得到了原苏联 教育理论界的公认,一致公认他“在建立教 学和教育最优道德心理条件方面制订完整的施教体系。”2、情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内 容。苏霍姆林斯基对世界观下了这样的定 义,世界观不仅是看待世界的观点体系,而 且也是体现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的 个人的主观状态。科学的世界观是

8、思维、感 情和意志的融合物,他还认为,建立在知识 基础之上的信念,是使知识发挥教育作用的 一个前提。世界观的形成,个人对周围现象 的看法的形成,都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 方面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他强调这种教育是和情感伴随 在一起的,明确指出,在教育活动中,当学生思想具有鲜明的 感情色彩,即伴随有惊异感和发现真理后的 快乐感时,唯物主义思想才会成为儿童个人 的观点。学生只有对周围社会有情感地理解 时,科学世界观才能出现萌芽。3、情感教育是师生精神生活一致性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 一个世界一一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 界。”只有把每个儿童看成是真正的、独一 无二的人,才能同

9、儿童建立起精神上的微妙 关系,才能与儿童沟通心灵,了解儿童,点 燃照亮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儿童欢乐世界的明亮火花。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的 根本所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 “我深信,最准确的定义是:教育的过程表 现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精神生活的一致性; 他们的理想、志向、兴趣、思想和感受的一 致。”4、情感教育是对学生高级情感的陶 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情感教育中的情感 主要是指高级情感,其核心是增强精神情感 力量(状态)。他认为这种情感力量由许多 因素组成,它们是“微妙地交织在一起 的。”(1)道德感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道德情感就 是学生对各种事物所持的态度,即对各种事 物、现象

10、的看法、评价和感受。这种评价或 感受必然会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与个 人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主观思想、意识、 观点是分不开的,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情感 判断。正如他在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 写道,“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的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 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他指的道德感是:同情感。他十分强调培养学生深邃细腻地体察和感受事物的 本质及深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忧患、不幸和 郁闷的情感。道德感的特点就是同情人、关 心人、尊重人和体贴人。它首先表现在真挚 地体贴、关心和照顾父母兄妹,特别是尊敬 年老体弱的老年亲人和长辈;其次表现在关 心同学各方面的进步,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 同学千方百计予以帮助;

11、再次,对所有遭受 不幸、痛苦、折磨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予 同样的同情和关心。他指出,善良的感情、 情绪素养一这是人道主义的核心。正义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 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判断正误、是非、善恶、好 坏,能做到爱憎分明,态度明朗。他强调要 教育学生与种种不良行为和现象坚持势不两 立,并与之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对好逸恶 劳、言过其实、靠说假话混日子、挥霍浪费 乃至盗窃公共财物的现象要深恶痛绝;对于 任意毁坏花卉草坪和果树林木,故意伤害珍 禽异兽,随意捕杀益虫益鸟的行为,绝对不应置若阁闻,漠然视 之。他从实际经验中指出,如果一个学生曾经对生活中遇到的恶 行为表示愤您并采取蔑视和毫不妥协的

12、态 度,那么,他就会多次做好事,从而在生活 中把做好事确立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才能确 立道德信念。义务感。义务感体现在对国 家、对社会兴衰存亡重大问题的态度上,还 体现在对工作、对劳动以及对人民的态度 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苏霍姆林斯基认 为义务感是道德内容的核心,他要求学生立 志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社会财富,使社会 一天天地向前发展,以报答社会和前辈的养 育之恩。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教 育学生树立起对祖国、人民和未来的高度责 任感。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要知道, 在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就是祖国、亲爱的 人民、可爱的国家。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 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根据这 一点

13、,他要求学生对学习、工作劳动一定要 极端负责,精益求精,不能马马虎虎,敷衍 搪塞,他认为这是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反 映,这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道路的光源。 自尊感。他指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个人 的道德上的纯洁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自尊 心、荣誉感、自豪感和尊严感这是磨练各种细腻感情的宝石。 他强调,为了成为真 正的人,学生首先当自重,没有对自身美好 东西的爱,就谈不上人类的文明,也谈不上 对一切侮辱人格的东西的恨。(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所说的情感。苏 霍姆林斯基对培养理智感十分重视。根据苏 霍姆林斯基的论述,理智感包括:求知 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 难以改变的本性。没有求

14、知欲,就没有学 校。对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贫乏,就会 使对知识、新事物、丰富的思想和认识的敏 感性变得迟钝。他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 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望知识的火 花。惊异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惊异感一这是求知欲雄厚的 源泉。他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原理思维始于疑问、惊异 付诸实践,要求教师依照这个原理,在阐述新教材时始于向学生 这样来揭示现象的 本质,以致在学生那里引起疑问、惊异,引 起孩子的学习愿望。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成功感。 这是指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和克服困难时 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是劳动, 是孩子的认真劳动,所以它应该是快乐的, 因

15、为劳动,在劳动中取得成绩,在劳动中克 服障碍以及劳动成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使一个人快乐的最可靠 的源泉。他反复强调, 没有成绩,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快感,就没有 兴趣,就没有智力发展,就没有教学,就没 有知识。他要求教师经常用成绩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这是最好的教学和发展孩子的智力的方法。自信感。苏霍姆林斯基强 调,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获得自信 心。而学生自信心的动力主要来自学生在劳 动和学习中的欢乐,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是激发自信心的主要方法。3、美感 美感是审美感受的简称,它是审美主体 在观察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感受、体验、认 识和评价。美感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美

16、感的审美教育称 为“情感教育”。他反复强调,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美是人道主义的源 泉。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高尚情 感,使学生把思想、情感倾注在所见所闻的 美的事物中,对世界美给予智力、情感的评 价。只有这种评价带有情感色彩时,学生才 能对美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欣赏美,才能有 良好的美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美感 是多方面的,有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倾倒,学 生心花怒放;有富于表情地朗诵文艺作品, 使学生从中受到意境的激励,领略作品的语 言美;有通过颜色、线条和色调配合起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对周 围世界态度的愿望;有 从曲调和旋律中领会音乐的表达情感等,所 有这些审美活动,都需要倾注理智、情感和 思维,使学生从中得到精神的充实和升华。三、情感教育的方法 如果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难发 现在他的教育论文中贯穿这样一个思想:为 了学生的和谐教育和发展,必须精心选择最 佳的方法,对于情感教育也是如此。1、相信孩子的可教性是情感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