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33330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偶和对仗的区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

2、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二者竟有何区别呢?、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整理为word格式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再

3、看下面的句子(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

4、充,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如:整理为word格式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

5、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整理为word格式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这类句子又可分两类:1、双句互文。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多句互文。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

6、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句,亦属此类。三、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如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何正确理解互文句的句义?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即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适应于两个陈述对象。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即为:不以“物”和“己”而“喜”和“悲”。此句用白话就很容易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对用一句话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样适合上述原则,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即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