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33285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周六年级数学李亚粉.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主备人:杨伟 审核人:刘晓玉 复备人:李亚粉【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3、渗透函数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正比例的图像。【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1、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口头回答。(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已知圆周长和直径,怎样求圆周

2、长?小结:像路程和时间、路程和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等,这样两种有关系的量称作()。(二)自主学习。1、自学例1。()观察主题图完成表格 ()我发现:= = =25 ( 比值一定 )也就是体积与高度的( )一定。()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成()关系。正比例关系表示为 =底面积(一定)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 =k ( )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3、合作交流完成例2(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水有多高? *思考: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当堂检测】、判断()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 ()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如果,那么与成正比例。()()一个加数不变,和与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想一想,填一填,并回答问题。一种花布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数量总价元()分别写出各组总价和相对应的数量的比,并求出比值。()说出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在下图中描出表示数量和

4、对应总价的表格的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图像的特点。总价元 数量()利用图像回答,买2.5花布要多少元?68元能卖多少米花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进行概念总结时,我单纯地强调了比值不变,而忽视了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没有全面引导孩子从两个方面全面理解概念。一个是变化,一个是比值。这样会造成在解决问题时考虑不全面。课后应及时矫正。第7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导学案主备人:杨伟 审核人:刘晓玉 复备人:李亚粉【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2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3、提高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渗透函数思想。【重点、难点】重点

5、: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变化规律。【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1、判断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二)自主学习。1、自学例3后完成下面的题知识点一:反比例的意义高度m105421底面积m210202550100体积m3(1)把相同体积的大米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体粮仓中,完成表格。(2)观察上表,探究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a、底面积是1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10米;底面积是2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5米;;说明大米的高度随着圆柱底面积的变化而( ),它们是( )的量。b、从左往右观察表

6、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大,米的高度越( ),从右往左观察表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小,米的高度越( )。C、大米的高度x底面积=米的体积( )(填一定或不一定)(3)、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这两种量就叫做( ),它们的关系叫做(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 )x( )= k(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反比例的量?【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在速度、路程、时间三种量中,一种量一定,判断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当堂检测】1、判断(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

7、反比例。 ( )(2)王芳做完10道题,做完的和没做完的题成反比例 。( )(3)小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 (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 ( )2、填空。(1)已知a和b成正比例。a1.53b14.50.15a0.210b0.2593.2 (2)已知a和b成反比例【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同时,吸取了上节课的经验教训,注重全面分析

8、两种量的关系。第8课时 比例尺导学案主备人:杨伟 审核人:刘晓玉 复备人:李亚粉【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会计算比例尺【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难点:会计算比例尺【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 1、填空提问学生说出单位间进率。 30米 ( )厘米 300厘米 ( )分米 15千米( )厘米 5000毫米= ( )米1、 解比例 快速对答案 = x = (二)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比例尺的意义1、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 )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 ),叫做这幅图的( )。 即: 图上距离 :实际距

9、离 = 比例尺或 = ( ) 2、主题图中 比例尺=1:100000000中,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 )厘米。也表示图上距离是( )的,实际距离是( )的( )倍。温馨提示: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知识点二:比例尺的分类1)用数字形式表现的比例尺,叫做( )比例尺;2)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做( )比例尺3)自学例1后,把下面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比例尺0 80米【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填空()计算比例尺时,单位要()。(填统一或不统一)() 0 180 360

10、 是一个( )比例尺,它表示图上()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为 ()。附加3、思考课本49页图中2:1表示什么?【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当堂检测】1、判断(1) 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2) 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500米。 ( )2、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10米的距离。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1:1,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

11、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第9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一导学案主备人:杨伟 审核人:刘晓玉 复备人:李亚粉【学习目标】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点、难点】重点: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重点提问各组落后学生1、说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回答后,引导学生进行区别(1)比例尺1:4500000. (2)比例尺80:1。()比例尺、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12、(二)自主学习。1、自学例2后完成下题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分析:根据 =比例尺,可以列方程为( ),再把结果的单位厘米化成( ) 解: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千米。 算术解:【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观察主题图:地铁一号的实际线路长度为50千米,图上的比例尺为1:500000。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在一幅比例尺是: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3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则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当堂检测】1、填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cm1:5000001.5cm600km480km1:120000002、在比例尺是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