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33160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说课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述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现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说说这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安排在职高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是阅读和欣赏,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散文是文学世界中最自由最舒展的天地。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而这课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双基教学与文学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二、学情分析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他们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心理特征,我们所面对的是职中生,他们的基础比较差,自觉性也差,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肤浅,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三、学法教法分析 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教师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挖掘,唤醒,鼓励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景中,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3、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学生的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较低,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 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 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教法。 学法主要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方法,以品析语言,体味意境,把握情感为突破口,多读,多思考,体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感觉。另外再辅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手段。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以及本课

4、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三大目标:1、知识与技能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2、能力培养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另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情感教育目标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五、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语的含义。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六、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效果。七、教学课时:两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

5、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同学们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师生听)2、了解作者及背景 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大地。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欣赏月下荷塘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也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

6、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3、诵读课文,理清作品结构层次(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全文共9段,但每段都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有着明确的清晰的联系脉落。(让学生自读,找出每段及各段的层次关系,师小结明确)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9)写景中人(情)(尾声)4、整体把握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讲解启发) 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师生共同找,讲解与合作学习) 2)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萦绕于

7、作者内心的思绪? (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5、课堂小结: 从情感态度入手,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作者找到了吗?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回到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欢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6、课后作业,加强朗读,熟读46段,背诵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学习法)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赏析,品味2、

8、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重难点突破,鉴赏分析法) 2段:什么景物?什么特点? (生讨论回答) 师明确: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静寂寞)环境寂寥 树(蓊蓊郁郁)夜晚气氛 月光(淡淡的)感情相合3段:路上独白:“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内心活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过渡句) 师:感情发生了变化 4段作者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1)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有声有色有香) 2)动静结合: 5段:什么景色? 师明确:写了荷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 从几个方面写月色?1)正面 2)通过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 4)以树影写月

9、色 5)通过光和影的和谐写月色。6段:讨论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师明确:写荷塘的四周。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3、品味文章的语言(重难点突破)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用词准确生动(举例分析)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2)比喻和拟人如4段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笼着轻纱的梦 层层的叶子中间打着朵儿的。 3)通感的运用 介绍通感,举例分析 4)动词和叠词的运用 举例分析4、课堂小结:作者借朦胧的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为“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泥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贫,清白,清廉5、课后作业板书设计:荷塘月色独处家门情不平静塘月观赏景淡淡喜悦 自由生活向往返回家门情苦闷 (空间)线索 (思想)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