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331495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于193年月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逐步开始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准确掌握我县公务员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新的对策。我认真查阅了全县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相关资料,并调查走访了四个乡镇和四个县直单位。现撰写调查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公务员队伍缺乏活力。近年来,我县公务员队伍的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我县公务员队伍管理上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当前,公务员队伍还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进口”趋紧。自199年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过

2、渡后,整个公务员队伍进口扎紧。就我县而言,99年以后,除录用了3名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公安局、林业局、科技局等单位招考了43名公务员及升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35人自然过渡外,并没有组织面向社会的大规模的公务员招考,但还有部分单位不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直接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公务员岗位上。二是“出口”不畅。畅通“出口”是解决公务员能进能出的重点,但现行的出口渠道太窄。公务员制度实施0多年,我县辞职辞退的公务员仅有6人。有的单位仅仅将辞退看作是纪律或行政处分,而没有将它与公务员应有的能力结合起来,未真正形成“庸者下”的氛围,客观上造成公务员没有违纪行为便无法辞退,即便少数单位个别公务员

3、因违纪或表现不良的应予以辞退,也存在执行难问题,这既有“人情面子”原因,也存在少数人无理纠缠等现象。三是交流不够。一方面,少数单位没有很好的执行公务员职务回避制度;另一方面,现行的定编定岗制度虽然能控制公务员人数增加,但同时也造成公务员在不同单位特别是不同级别机关之间交流难。由于进口趋紧,出口不畅,能进能出的新陈代谢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使得公务员队伍年龄趋于老化,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不高。整个队伍缺乏竞争力和活力。 (二)年度考核有待规范。考核是公务员任用与奖惩的基础,在整个公务员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行法规中的一些规定由于缺乏严密性、科学性,使得这一制度的效力大大下降。一是考核

4、指标过于笼统。尽管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对其作过较为详尽的阐释,但普遍没有针对组织及职位特征建立具体的考核指标,由于各部门、各职位之间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差异大,部门之间、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者往往无所适从;二是考核等次差距难以确定。公务员年度考核分四个等次,优秀占0%15%,不称职者没有比例要求,其余的85以上均为称职。这种称职的大平台现象,混淆了公务员行为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风气,加上标准的模糊,使优秀、不称职人员的确定较难。从而在现实中出现了“优秀”者“轮流坐庄”,其余皆为“称职”的现象,特别是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优秀”的人员,第三年不管工作业绩如何,也让他

5、再次评为“优秀”等次,从而提前兑现一个级别的档次工资,这样考核就流于形式,根本未起到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的作用;三是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采用的都是“写评语”的方法,这是一种定性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的一种办法,很难保证考核的客观性。 (三)分类管理不尽合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把我国公务员的范围界定为“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还规定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群众团体机关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事务官之分,而是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职位分类不尽科学,未发挥其作为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我们对公务员进行了职位分类,但比较简单

6、,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职位分析和评价方法,对每个职位所要求的素质能力没有准确科学的界定;在职务系列设置上,只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系列远远不够,两个系列之间界限不明显,承担责任不同,待遇却一样,实际上基本是按级别管理,而不是按职位管理。如实际工作中,纪检员、组织员、政法委员、督学、侦察员、审判员、检察员等职务是领导职务还是非领导职务有点区分不清。录用时,资格条件临时确定,随意性太大,晋升时,所能把握的也只是某一级别的职数和基本资格条件(过硬的条件中只有学历和年龄),由于对具体职位的其他条件没有详细规定,导致过分倚重年资、学历;非领导职务的类别、层次、等级过少,使公务员特别是基

7、层公务员晋升相当困难,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对策与建议 目前,公务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有一些是由于各种经济、社会、政治条件的制约,导致制度在运作中出现变形、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强化法制意识,把好“进口”,畅通“出口”。要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水平。政府人事部门作为公务员主管机关,要加强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公务员制度推行到位,要探索公务员管理的执行机制。国家要尽快出台国家公务员法,以法律法规条文来规范约束公务员的管理。一方面要坚持“凡进必考”,严把“进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是公务员

8、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在公务员管理系统中最基础的环节,考试的公开、平等竞争性直接影响到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坚持和完善增人申编许可和计划申报制度,防止机关人员反弹;要鼓励和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空编管理,个别单位若有职位空缺,需要补充工作人员,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考试内容,创新考试方法,做到考录工作规范化,研究制定和完善笔试、面试、体检、监督、考务管理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规范公务员录用面试工作,实行面试考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严肃考录工作纪律,严防营私舞弊、违规进人。另一方面要建立退出机制,畅通“出口”。一是要完善辞职制度,将辞职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畅通公

9、务员自动辞职这一出口,让各类人才进得来,也出得去。同时,要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坚持予以辞退,决不姑息迁就。二是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是深入实施公务员辞职辞退、开除制度的重要保障措施。没有失业保险,不仅会加大公务员辞职辞退的难度,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三是完善“引咎辞职”制度。要通过实行引咎辞职办法,真正实现“平者让。庸者下”,树立公务员队伍廉洁、高效的形象。 (二)强化规范意识,做好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培训。培训是提高公务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要围绕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框架标准(试行),切实加

10、强公务员通用能力培养,重点抓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鼓励公务员在职学习和培训,把学习和培训作为提高执政素质的基本途径,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二是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考核。要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推行分类别考核,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制定不同类别和级别的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如今年我县元月出台的攸县县直单位股所级岗位考核办法。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量化的指标要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做出定性的要求,避免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的现象,严格考核结果的兑现。三是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选用。要完善竞争上岗工作,切实把竞争激励机

11、制引入公务员管理,努力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有利于优秀公务员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各级行政机关中层领导职务空缺,除不宜公开竞争的职位外,原则上要实行竞争上岗,要使竞争上岗成为公务员职务晋升的主要渠道。 (三)强化制度意识,促进公务员交流正常化、规范化。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交流制度,要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对有关规章进行修改完善,专门制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实施意见和公务员交流的实施细则,并要在规章制度中专门作出以下的规定:一方面规定几种干部必须实施轮换交流。一是以年轻干部为重点的培养性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放在优先位置。二是以

12、关键岗位、热点部门为重点的调整性交流。对党政机关中掌管人、财、物和公检法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关键岗位的干部,要明确其最长任职年限,任职年限已到要及时交流。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的回避性交流。另一方面规定交流必须严格按程序和要求进行。坚持集体讨论,以免出现人情关的束缚,不得个人说了算,已确定交流的干部,必须按时到位,对不服从交流的要批评教育,酌性降职免职。 (四)强化创新意识,探索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机制。一方面要研究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系统公务员队伍分类管理的办法,针对社会事务、经济管理、科教文化、执法执纪等不同类别各自特点,研究建立各具特色的科学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并实行以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为重点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认真实施职位分类管理,这是公务员管理体制区别于传统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录用、考核、培训、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对公务员职位进行统一管理,修改完善公务员职位说明书,明确每一个公务员的职责,以加强对公务员的分类管理。 第 3 页 共 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