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33118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为落实翼城县教科局教研室本学年中心工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初中组教研员在高主任的带领下,到南唐初中进行调研。我听了冯慧老师的课大自然的语言,并与本校的语文教师进行了校本教研活动。以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为突破口,就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做了一定的了解,对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南唐初中的教学模式“BCA模式”进行了交流。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

2、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说明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学习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判断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这一单元又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去发现

3、去总结。教学情景: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一文对小草的描写“嫩嫩的,绿绿的,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小草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这一信息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二、

4、出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3、学习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边读边用圈点勾画法再文中标出以下四个问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通过六大组抢答竞赛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答题速度快且答题准确率高,这一做法比较适合调节公开课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3、小结: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

5、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生)不能。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四、小组交流,展示成果: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说明。(小组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订正)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比较第一段与下文改

6、写的句子,说说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明确: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

7、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六、延伸拓展,转化知识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七、课堂检测:文学常识填空略。教 学 反 思:教学亮点:1、真正实现了教学就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师始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在有效互动,实现了真正的有活力的民主课堂,只有在民主的氛围

8、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2、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每个环节,学生都在参与,学生学、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学生评价等,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到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真正转变了角色。3、课前预习非常到位。南唐初中的教学模式是BCA模式:B即课前预习,C即课上课堂,A即课后测试。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课前预习要求的非常具体,落实的非常到位。字词的识记,农谚的收集,段落的划分都很准确。一点想法:1、导学案应该书面呈现给学生哪些内容?冯老师的导学案书面呈

9、现:学习目标、导学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检测几个环节,可以说,教师备课本上的内容一览无余的呈现給了学生。我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案,应该只书面呈现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前的设想,不应该让学生知道。2、问题语言的表述应该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如“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可做如下表述:举例说明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别说明其作用。把“表达效果”换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让学生感到容易的多

10、了。3、语文课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个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这堂课上,可在课堂检测阶段设计相关说明文阅读题或写作小练习,检测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课前可设计观察生活中的物候现象,预报天气等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4、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开课,课后有人请教他,到底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效法的地

11、方。教师自己要吃透教材,并能自由驾驭教材,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这堂课,反映出不少问题,更多的时候大部分教师还是在照本宣科,还是在教教材,缺少一个钻研思考的过程。5、教学环节要紧扣学习目标。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教学目标上。这堂课没有落实学习目标四,也就是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第四单元学习目标“要求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培养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这是这节课的缺失。可以设计小练笔来落实。例如:课后小习作,观察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既体现了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