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330723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59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试行)绿城房地产集团二零一一年十月前 言为了更好地践行绿城集团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企业文化理念,引导绿城建筑科技(公共建筑)的绿色健康发展,接轨时代需求,住宅科技部归纳、整合了我国现行的相关绿色建筑评价/认证体系,总结出本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评价标准(草案)。编写本标准是为了使绿城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城建筑科技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多角度、多层面推进绿城集团对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本标准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借鉴了美国LEED评价标准(2009)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

2、准(GB/T 503782006)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1 总 则1.1 基本规定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集团内部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依照我国业内现行的主流评价标准、认证体系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的评价标识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根据达标情况评定建筑绿色等级;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可适用于工程项目评审工作。1.1.4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应从

3、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开始。1.1.5一般项、优选项,进行达标判定,判定结果分为是、否、不参评三种。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1.1.6某条文要求不适应该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作为参评项,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2 术 语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dex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

4、,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3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2.0.4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5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6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

5、的材料。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的评估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3.1.2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应具备对应的分析报告。3.1.3 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3.2 评价与等级划分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3

6、.2.2 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住宅建筑或第5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3.2.2-1确定。1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等级一般项数(共43项)优选项数(共14项)节地与室外环境(共8项)节能与能源利用(共10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共6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共8项)室内环境质量(共6项)运营管理(共7项)343534464645658575610当本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3.2.3 本标准

7、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时方能评为通过。4 公共建筑4.1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4.1.1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场地建设投资和工程量、避免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对场地内有生态及人文价值的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予以保护,确实需要改造的,则在工程结束后进行生态复原。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反映古代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艺术品及工艺美术品;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建筑物、

8、遗址、纪念物、文献资料、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多种类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它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地地形图和文物局、园林局、旅游局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相关证明文件。4.1.2 建筑场地选址无洪

9、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对用地的选址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用地应位于洪水水位之上(或有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防汛能力达到防洪标准GB 50201的要求;充分考虑到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用地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如地址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地段。冬季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址。选址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对原有工业用地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和评估,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选址周围电磁辐射本底水平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远离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

10、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同时远离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的区域。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址检测报告及应对措施的合理性。4.1.3 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公共建筑的布局、体形、装饰等需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或对周围居住建筑产生不利的日照遮挡。公共建筑如采用镜面式铝合金装饰外墙或玻璃幕墙,当直射日光和天空光照射其上时,会产生反射光及眩光,进而可能造成道路安全隐患,而不合理的夜景照明易造成人工白昼及采光污染,应加以避免。此外,新建及改造公共建筑应避免过多遮挡周边建筑,以保证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图纸审查、日照

11、分析报告及运行后的现场核查。4.1.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本条中的污染源主要指:易产生噪声的学校和运动场地,易产生烟、气、尘、声的饮食店、修理铺、锅炉房和垃圾转运站等。建设项目场地周围不应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的污染源,包括油烟未达标排放的厨房、车库、超标排放的燃煤锅炉房、垃圾站、垃圾处理场及其他工业项目等。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环评报告,并在运行后进行现场核实。4.1.5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各种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扬尘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并切实履行,以减少施工活动对大气环境

12、的污染。为减少施工过程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和施工场地土壤环境条件,识别各种污染和破坏因素对土壤可能的影响,提出避免、消除、减轻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对策与措施。施工工地污水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的要求。建筑施工噪声达到或优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l2523的要求。施工单位应选择适当的照明方式和技术,尽量减少夜间对非照明区、周边区域环境的光污染。施工现场设置围挡,其高度、用材必须达到地方有关规定的要求。采取措施保障施工场地周边人群、设施的安全。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施工过程控制的有关文档。一般项4.1.6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

13、B 3096的规定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应根据其类型划分,分别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要求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当拟建噪声敏感建筑不能避免临近交通干线,或不能远离固定的设备噪声源时,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干扰。对于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尽管满足了区域环境噪声的要求:白天LAeq70dB(A),夜间LAeq55dB(A),并不意味着临街的公共建筑的室内就安静了,仍需要在围护结构如临街外窗方面采取隔声措施。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查环评报告及运行后的现场检测报告。4.1.7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

14、风。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使得再生风和环境二次风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在鳞次栉比的高低层建筑中,由于建筑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有可能导致行人举步维艰或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等事故。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高处风速宜低于5m/s,以保证人们在室外的正常活动。此外,通风不畅还会严重地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和涡旋区,不利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因此也应尽量避免。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十分重要,此外,还涉及室外环境的舒适度问题。大型室外场所的夏季室外热环境恶劣,不仅会影响人的舒适程度,当环境的热舒适度超过极限值时,长时间停留还会引发高比例人群的生理不适甚至中暑。对于大型公建可

15、以结合通风评价室外热舒适情况。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规划设计中的风环境模拟预测报告或运行后的现场测试报告。4.1.8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了大力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高城市绿化景观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内的绿化应避免大面积的纯草地,鼓励进行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屋顶绿化面积占绿化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这样既能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在二氧化碳固定方面的作用,改善屋顶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又可以节约土地。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文档并现场核实。4.1.9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植物的配置应能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特色植物景观等方面的特点,以保证绿化植物的地方特色。同时,要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可以形成富有层次的城市绿化体系。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物种,植物成活率95以上以及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本条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