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33042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年7月1日摘要CO2驱是把CO2注入油层,依靠CO2的膨胀、降粘等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随着人们对温室效应认识,将CO2 注入地层不仅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起到封存CO2的作用,是三次采油方法中最具有潜力的采油技术。本文首先调研了CO2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了解CO2驱油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研究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详细调研了CO2驱的驱油机理、驱油方式、注入方式和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用于描述CO2驱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组分模型、拟四组分模型、改进的黑油模型及传输-扩散模型,并介绍了一种考虑扩散的CO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最

2、后,分别就碳水驱和CO2段塞注水,调研其动态计算方法。关键字:混相驱;CO2驱;驱油机理;注入方式;数学模型目录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41.1 国外CO2驱发展情况51.1.1 美国CO2驱项目情况51.1.2 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51.1.3 重油CO2非混相驱的研究与应用51.2 国内CO2驱研究应用现状51.3 CO2混相驱存在的问题62、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72.1 CO2的基本性质72.2 驱替机理82.2.1 CO2驱机理82.2.2 CO2混相驱机理102.3 CO2混相驱作用方式112.3.1 一次接触混相112.3.2 多次接触混相122.3.3 轻质油加CO2混

3、相驱122.4 CO2混相驱影响因素132.5 CO2混相驱注入方式143、 CO2混相驱数学模型153.1 组分模型153.2 拟四组分模型173.3 改进的黑油模型173.4 传输-扩散模型183.4.1传质扩散渗流时的连续性方程183.4.2 一维传质扩散渗流方程203.5 考虑扩散的CO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203.5.1 传统注CO2渗流数学模型203.5.2 考虑扩散的注CO2渗流数学模型21参考文献2321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了大量的烃类混相驱现场试验,近期的混相驱主要是CO2混相驱。利用CO2驱提高采收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

4、0年代。1952年whorton等人获得了第一项采用CO2采油的专利权。当时CO2是用作原油的溶剂,或形成碳酸水驱。70年代CO2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CO2驱工业性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采收率可以提高1525 %。90年代的CO2驱技术日趋成熟。目前,CO2混相驱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且成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据相关文献最新统计,2002年美国实施CO2混相驱的方案数达到66个,首次超过注蒸汽热采,CO2混相驱的产量也占到了所有EOR产量的38。我国低渗、特低渗油藏投入开发后暴露出许多矛盾,如自然产能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等,而

5、注水补充能量因油藏地质条件的限制受到很大制约,因此采收率均较低。从国外EOR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气驱特别是CO2混相驱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前景的方法。1.1 国外CO2驱发展情况1.1.1 美国CO2驱项目情况美国是CO2驱发展最快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CO2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CO2混相驱项目有64个。最大的也是最早使用CO2驱的是始于1972年的SACROC油田。其余半数以上的大型气驱方案是于19841986年间开始实施的,目前其增产油量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CO2体积约占烃类空隙体

6、积的30 %,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22 %。1.1.2 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过去,CO2混相驱一般是大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大油田由于生育储量多,剩余开采期长,经济效益好,而小油田CO2驱一般不具有这些优点。近年来许多小油田实施了CO2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案,同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Creek油田就是一个小油田成功实施CO2驱的实例。该油田于1996年被JP石油公司收购时的原油产量只有143 m3/d,因油田实施了CO2驱技术,使该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大大提高,其原油产量在1998年达到了209 m3/d,比1996年增加了46%。1.1.3 重油CO2非混相驱的

7、研究与应用CO2驱开采重油一般是在不适合注蒸汽开采的油田进行。这类油田的油藏地质条件是:油层薄,或埋藏太深,或渗透率太低,或含油饱和度太低等。注CO2可有效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大规模使用CO2非混相驱开发重油油田的国家是土尔其。土尔其有许多重油藏不适合热采方法。1986年土尔其石油公司在几个油田实施了CO2非混相驱,取得了成功。其中Raman油田大规模CO2非混相驱较为典型。加拿大也有许多重油油藏被认为不适合进行热力开采,加拿大对CO2驱开采重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得出,轻油黏度在30饱和压力下从大约从1.4降到2O,降低了15倍。另外,在不同温度重油黏度测量发现,温度达到275 左右才能

8、降粘,而CO2一旦溶解在原油中就可使原油黏度降低,并且可以把黏度降低到用蒸汽驱替的水平。1.2 国内CO2驱研究应用现状我国东部主要产油区CO2气源较少,但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却一直没有停止。注CO2技术在油田的应用越来越多,已在江苏、中原、大庆、胜利等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1996年江苏富民油田48井进行了CO2吞吐试验,并已开展了CO2驱试验。草3井位于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草舍油田戴一段油藏高部位,产层为Edl段,属底水衬托的“油帽子”。初期自喷生产,日产油约59 t,不含水,无水采油期共367天,综合含水升至22%时停喷,转入机抽生产,后日产油4.55 t,含水90 %。

9、为了增油降水,在该井进行了CO2吞吐试验,效果明显,原油产量上升,含水下降,泵效增加,有效地延缓了原油产量递减。江苏油田富14断块在保持最低混相压力的状态下,于1998年末开始了CO2水交替(WAG)注入试验注入6周期后水气比由0.86:1升至2:1,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水驱后油层中形成了新的含油富集带。试验区采油速度由0.5升至12 %,综合含水率由93.5 % 降至63.4 %。1.3 CO2混相驱存在的问题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混相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CO2混相驱具有成功率高、风险性低的特点,以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双重标准来衡量,CO2混相驱是三次采油中最具潜力的提

10、高采收率方法之一。但同时,由于受地层破裂压力,现场设备等条件的限制,CO2混相驱替只适用于API重度比较高的轻质油藏,而且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1)混相压力过高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不仅取决于CO2的纯度和油藏的温度,也取决于原油组分。原油中重质组分(如C5 以上的组分)含量越高,最小混相压力越高。我国油藏中原油的突出特点是“三高”(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多数油藏中的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过高。(2)腐蚀与结垢因压力降低与温度升高,注CO2后会导致结垢( 主要是碳酸盐垢) , 此外, CO2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对管线、设备、井筒有较大的腐蚀性,腐蚀产物被

11、注入流体带入地层还会堵塞储层孔隙。 (3)气源采用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 必须具备充足的气源。气源有两种, 一是天然的CO2气源, 另外是工业废气。寻找大的气源是我国利用CO2提高采收率的当务之急。此外,随着CO2减排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气将会被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4)窜流严重在注CO2采油过程中,CO2在油藏中的窜流将严重地影响波及效率,导致CO2窜流的主要机理有两个:一是粘性指进,二是油藏非均质性及窜流通道。我国油藏多数为陆相沉积,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此外,在许多油藏(尤其是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发育的天然裂缝,连通的天然裂缝构成了注入水和气的窜流通道。(5)固相沉

12、积CO2对地层中的轻烃具有很强的抽提作用,经CO2多次抽提后,降低了地层油对石蜡的溶解能力和石蜡组分的稳定性,导致石蜡析出,另外,CO2的多次抽提,使地层油中低碳数的石蜡组分逐渐减少,导致地层油析蜡温度大幅升高,甚至在地层温度下也能产生石蜡的沉积,对储层造成伤害。 (6)混相带不稳定 在非均质孔隙介质中,受到非均质性及各力(粘性力、重力等)的综合影响,CO2气体达不到与原油的充分多级接触,难以形成稳定的混相带。2、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2.1 CO2的基本性质在标准条件下,也即在0.1MPa压力、273.2K(绝对温度)下二氧化碳是气体状态,气态二氧化碳密度D=0.080.1千克/立方米

13、,气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20.08毫帕秒,液态二氧化碳密度D=0.50.9千克/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50.1毫帕秒,但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液态与气态二氧化碳的密度相近,为0.60.8吨/立方米。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相态几乎不起作用,即在任何压力下二氧化碳都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应用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通常是气体状态而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质要比气体烃类好得多,地层条件下在水中溶解度为3060立方米/立方米,而质量比浓度可以达到35%,其水中溶解度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二

14、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地层水矿化度增加而降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化水”,结果使水的粘度有所增加。二氧化碳在地层中存在,可是泥岩的膨胀减弱。二氧化碳在油中溶解度远高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是水中溶解度的410倍,当二氧化碳水溶液与原油接触时,由于其与油、水溶解度的差异,二氧化碳能够从水中转移到油中,在转移过程中水中二氧化碳与油相界面张力很低,驱替过程很类似于混相驱。水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破碎和冲刷、清洗掉岩石表面油膜,从而保持水膜的连续性,造成很低界面张力,让油滴在孔隙通道中自由运移,使油的相对渗透率增加。当压力超过“完全混相压力”时,不论油中有多少二氧化碳,油

15、与二氧化碳都将形成单相混合物,即达到无限溶混状态。低粘度原有混相压力低,重质高粘度原油混相压力高。二氧化碳与原油混相压力还与原油饱和压力有关。此外,地层温度也影响混相压力。2.2 驱替机理2.2.1 CO2驱机理CO2的主要优点是易于达到超临界状态。CO2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3 1 . 2 6 和压力高于临界压力7 . 2MP a 状态下,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 0 0 倍,因而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原油溶有CO2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 甚至油藏性质也会得到改善, 这就是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下面详细分析其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图2-1 原油粘度降低与二氧化碳饱和压力的关系(50)o-原油粘度; m溶有二氧化碳的原油粘度(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驱替阻力残余油饱和度随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减小。CO2极易溶解于原油, 其在油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39 倍。在驱油过程中, 大量的CO2与轻烃混合, 可大幅度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减少残余油饱和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