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327127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阳市第六十六中学魏坡《轴对称变换》教案及教案说明.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轴对称变换【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轴对称变换,探索它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变换后的图形,能够利用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2能力目标:用轴对称变换的方式去认识和构建几何图形,发展形象思维,并尝试用轴对称变换进行推理。 3情感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化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变换及轴对称作图;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变换认识和构建几何图形;突破重、难点

2、的方法是设置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时间安排情境欣赏精美的轴对称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处处发现数学的影子。所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些轴对称图片,感受数学巧妙的存在在生活中。 1、欣赏图片2、生活中人们办喜事时,都喜欢在门、窗上张贴大红的“囍”字,增添了很多喜庆的气氛。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囍”字剪纸作品。提问1:这些“囍”字有什么特点? 这些“囍”字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就是把它们左右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 提问2:如何剪这个“囍”字? 分析: 这个“囍”字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中间这条直线。在对

3、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只要把一张红纸对折,剪出其中的一半图形,再展开就可以了。就像在一张纸上画我们的两只脚印,只要画一只左脚印,把纸对折后描图,再打开,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左、右两个脚印关于折痕所在的直线成轴对称。 从生活中引出例子,既使课堂的学习贴近生活,又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展示我国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说明我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用时约3分钟新课1概念介绍轴对称变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轴对称变换”。2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3概念理解(1)“轴对称变换”与“轴对称”、“轴对称图形

4、”的区别与联系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它们都是讲一个图形或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轴对称变换是一种变换,讲的是由一个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4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例题:已知ABC和直线,作出ABC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 分析(1)复习:作点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点。 (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一些特殊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或过两点作直线、射线,就可以得到

5、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对于ABC,三个顶点就可以确定它的位置,所以只要作出这三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顺次连接这三个对称点,就可得到ABC关于直线对称的三角形。作法:1过点A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O,并延长AO至A1使OA1OA。则点A1 即A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对称点。 2类似地,作出点B、C关于直线的对称点B1 、C1。 3连接A1B1、B1C1、C1A1。则A1B1C1即为所求的三角形。练习:把下图补成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并简要说明作法。思维拓展思考1: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按以下方向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再展开, 从下往上折 从左往右折 沿虚线剪下如图,则所得的图形大致是( ) A B C D 这

6、道题目有些抽象, 让学生先观察,再猜想答案,最后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剪刀和正方形纸片,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折叠、裁剪,展开。学生易得到答案是选项B。接下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到选项B这个图形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第一种方法: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设问1:纸张对折的作用是什么?纸张每折一次,就相当于作一次轴对称变换设问2:对称轴在哪里? 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设问3:怎么用轴对称变换得到所求的图形?把裁剪后的图形,沿着对称轴从右到左,再从上到下作两次轴对称变换就可以得到所求的图形。 小结:这种方法是利用轴对称变换作图,可以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问题。 第二种方法:用验证

7、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把四个选项的图形按题目的折叠顺序做轴对称变换最后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例如:对选项A的图形,找出它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作两次轴对称变换,结果发现它的四分之一图形和我们题目中裁剪后的图形不一样,所以选项A 是错的。依此逐步验证,可以得到选项B是正确的。小结:这种方法是利用轴对称变换进行验证,学生可以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应用这两种方法的关键都是找出“对称轴”,利用对称轴作“轴对称变换”。思考2:如果换个位置裁剪,展开后图形又是怎样的呢? 从下往上折 从左往右折 沿虚线剪下 引导学生用前面学习的方法思考:一是通过试验: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再次折

8、叠、裁剪,展开;另一个是利用轴对称变换作图。 这样学生也都容易得到答案是选项D 思考3:如果换个如下图的折叠方法,依原来的位置裁剪,那么展开后图形又是怎样的呢? 从上往下折 从右往左折 沿虚线剪下 (这个问题留作课后的思考题。)紧接着,引导学生把思维进一步发散。 思考4: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按以下方向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再展开, 从下往上折 从左往右折 右下方折 沿虚线剪开 如图,则所得的图形大致是( ) A B C D 这道题与前面的思考题相比,就是把正方形纸片多折了一次。多折一次,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再引导他们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 方法一

9、:通过实验,用正方形纸片和剪刀按题目的要求折叠、裁剪、展开。这样很容易得到答案是选项C。方法二:利用轴对称变换作图。找出对称轴的位置,运用逆向思维,把裁剪后的图形沿着对称轴(图中虚线位置)按顺序作轴对称变换,也可以得到答案是选项C。 小结:数学很奇妙,一点点的变化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明白:学数学不仅要动眼,动手,更要动脑筋思考! 思考5:动脑筋想一想,再亲手做一做,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就得到一个十字形?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倾听他们的一些想法,观察他们的一些做法;再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先对十字形进行分析:这个十字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

10、称轴,而且在对称轴的两边,图形的形状、大小是一模一样的。找出十字形的对称轴,运用轴对称变换翻折图形,想象十字形最后变成的形状是一个直角梯形。 从下往上折 从左往右折 右下方折 再把正方形纸片按十字形变换的顺序进行折叠。其目的就是让正方形纸片作和十字形一样顺序的轴对称变换。这样它得到一个三角形。 从下往上折 从左往右折 右下方折 两者一比较,学生会发现,只要三角形沿着虚线的位置剪一刀,就和十字形折叠后的图形一样,展开就是十字形。 此时要强调:这只是一种做法,不同的变换顺序,裁剪位置是不一样的。让学生谈谈不同的做法,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考6:如何剪“囍”字?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观察“囍

11、”字的结构特点,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动手剪出“囍”字。大体的剪纸过程:一张红色正方形纸片左右对折再对折按“囍”字的笔画描上相应的框图按框图裁剪展开。(“再对折”的目的:因为这个“囍”的一半“喜”字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所以我们只要剪出“喜”的一半就可以了) 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谈学习轴对称变换的收获;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知识方面: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数学知识?运用这些数学知识的关键是什么?思想方法方面:你体会到了那些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布置作业:1、教科书135页习题142第1题2、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设计一个独特而有意义的轴对

12、称图形。 介绍新的知识,并让新知识同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容易掌握新的概念,又对旧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画图技能,让他们尽快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用时约12分钟利用轴对称变换构建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试验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不仅加强本节课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奇妙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眼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用时约25分钟与本节课开头提出的问题“如何剪囍字”呼应。让学生体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让学生自主小结知识要点、数学思想方法等。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时约5分钟通过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图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四】教案设计说明在初中的教学中,我崇尚并践行这样的教学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