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326416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泥塑教学的点滴探索句容市河滨路小学 陈珺 泥塑课是以彩泥为制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的课程,泥塑教学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想象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虽然教泥塑课程不是很久,但看着一块块平淡的彩泥经过学生的创造和加工,制作出一件件赏心悦目的作品时,我作为教师感到了极大的满足,现将自己教学中的点滴认识谈之一二:一、多法激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传统的泥塑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制作时跟着老师做,教师只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形成了单纯模仿性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单一、肤浅的认识思维模式,容易养成不愿思考、不去观察体验、不求创新的惰性习惯,学生学习泥塑的兴趣不高。为了激发

2、学生学习泥塑的兴趣,我在给学生上泥塑课之前,带领学生先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雕塑的历史。看着一团丑陋的泥巴变成一件光彩夺目的泥塑作品,告诉学生在泥塑课中,你们可以研究文学,探讨几何体,可以进入动物世界,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塑造未来世界,可以奇思妙想,可以用彩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这使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想用彩泥塑造世界的兴趣,而且也大大的开拓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提供了空间。通过教学效果也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格言。二、挖掘各种创作素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充分表现学生自我。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了泥塑基本技法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可急于求成,多让学生

3、讨论、理解。如展示同一动物不同的泥塑造型,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让你来塑造,你会给它怎样造型?写实?夸张变形?拟人?,完成后的作品,你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吗?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所有的造型手段都要在抓住动物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继续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一个“与众不同”的机会。希望你们给自己最大的想象空间,在泥塑创作中捏出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还可以配合其它方法,如:少示范,即使示范,也只要介绍一些制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完成一些“半成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积极的探索。创作最怕学生照着老师“照葫芦画瓢”那还谈得上什么创新,谈得上什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怎

4、么能张显自己的个性呢?我还鼓励学生以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作为创作泥塑的资料。如:用彩泥做树,把树变成树房子,添加房子的各细节,体现泥塑的特点和手法。做桥梁时,桥墩用粗大的泥条、桥面用大块的泥片做基础、小块的点、片装饰。瓷娃娃、鱼、面具、动物乐园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作题材。也可以把要做的题材用笔先画出图形,哪些地方用泥片成型、哪些地方用泥条表现、哪些地方用泥球点饰等,先进行设计再与同学交流,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再动手制作,制作中又激励学生创新,让学生相互观察、欣赏、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三、打破常规,鼓励自由表达,发挥想象力。首先,鼓励学生敢于想象,甚至可以想入非非,不切实际,有了创新思维,一件件

5、精美绝伦的作品才会在学生手下呈现,让初见作品的同学感到惊讶。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通过欣赏、观察,对形体进行变形、夸张、让学生善于发挥想象,主动地创造新形象。我以一个动物“猪”为例,如何让这个猪变得与众不同,有的同学说给它添上翅膀,用泥片做,再贴上装饰纹样就是小飞猪;有的说给它做成动物卡通杯子,有的说在表面添加头发、眼镜、博士帽变成一个博士猪,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学生不循规蹈矩,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大胆展开想象,在老师的点拔指导下,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给人赏心悦目和焕然一新的感觉。作品最后完成阶段,在造型和装饰方面作小部分的调整,从而更加贴近自已的创作意图和想法。泥塑制作是一个很好张扬学生

6、个性的途径,渲泄学生的情感,把制作看成儿时的一场游戏,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只要他们在制作中是投入的愉快的,作为老师就不要过分地“权威”,过分地“挑剔”,我们要做只是引导就够了。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己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其实质要让学生主动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想象的翅膀才会打开,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各智慧火花的迸发。四、多法评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

7、验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特点,了解学生对泥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由于手工材料大多数受到时间的限制和作品本身的特点要当场进行评价,如泥塑作品它的时间不长,作品一目了然,视觉感很强,一旦重新操作不可能再恢复原型,因此要当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作业的评价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也是下次创作的延续。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我采用展览形式把学生作品分类,把学生作品中最大的优点挖掘出来,如想象

8、能手,创意能手,大胆能手等。把一些好的作品拍成照片后供各班学生课余时间观察,初步培养学生辩别好坏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学生也可以在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同时,可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思维,积累素材。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余时间得以延续。在学生互评环节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给同学提意见。例如,强调用“我觉得,希望地方加以修改。”或“我认为怎样更好!”的句式让学生套用。弱化互评中容易产生的一些矛盾。强化从找优点入手进行评价,再找出不足。这样做使学生参与到评价作品内容中来的同时,对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当然,泥塑教学还刚刚起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肩负培养人才

9、重任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变重教为重学、重知为重能、重结果为重过程、重统一标准为重个性评价。教师如果在泥塑教学中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一点,就一定会更加深切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泥塑课上“新”上“活”。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泥塑教学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想象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变重教为重学,重知为重能,重结果为重过程,重统一标准为重个性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己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其实质要让学生主动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想象的翅膀才会打开,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各智慧火花的迸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