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32408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第32讲 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线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 影响。线索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

2、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考纲要求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

3、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图示构史百家争鸣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时期代表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战国孟子(1)政治:“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图示总结

4、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

5、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

6、”的王朝所代替。(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考点一“国学初露”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1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

7、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2家国情怀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要求:在材料中找出先秦儒家倡导的“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材料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

8、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主要信息:_ _答案先秦儒家重视人的独立人格,材料信息体现在: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等方面。由于后世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于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等原因,先秦儒家

9、倡导的独立人格在后代日趋衰落。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理想人格”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发现问题孔子从“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和“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两个角度指出“仁人君子”应具备的“理想人格”。命题角度孔子的政治抱负;先秦儒学的 “理想人格”。2孟子的“民本”思想“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

10、,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发现问题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主张以父母论君民关系。命题角度孟子立论的基础;儒家的道德体系;孟子主张的君民关系。3荀子的法治观“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篇第十二发现问题荀子认为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命题角度儒家的法治观;以德治国与法治的关系;儒家与法家法治精神的比较。4先秦儒家的缺憾(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

11、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发现问题材料信息表明先秦儒家存在着脱离现实的不足。命题角度先秦儒家的历史观;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差距。考点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道家、法家、墨家的治国思想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12、而已。(2)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

13、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2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14、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要求:分析材料,论证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为什么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材料韩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 “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提示: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论证: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