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323598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正祛邪法治疗产后身痛的经验作者:李长慧,杨宗孟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关键词】 产后身痛中医病机;扶正祛邪;辨证论治 产后身痛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者,俗称产后风1,主要是由于产后气血大虚,邪气入侵而致。根据朱丹溪“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的原则2,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大法。 1 病因病机 产后身痛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正虚邪侵。所谓正虚,一是“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关节经脉失于濡养,以致肢体麻木疼痛;二是“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肾虚腰失所养而见腰背疼痛,

2、胫膝酸软,足跟痛等症状。所谓邪侵,一是产后气血俱虚,而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关节,不通则痛;二是产后“伤津亡血,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瘀血留滞经络、筋骨之间而致身痛。本病的产生机理是以产后内伤气血为主,而兼挟风寒湿瘀,临床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证。 2 辨证论治 在治疗上,应紧扣病因病机,以补血气、益肝肾固本为主,兼祛外邪,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杂至之痹,则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产后气血亏虚,治疗首当顾护元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达补元气以生血行血,温煦百节以驱风

3、散寒的目的。若产后失血过多,亡血伤精,肝肾虚损者,可配以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等以补肾填精,强腰壮骨;若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凝滞血脉者,配以秦艽、防风、桑枝、川楝子等以祛风通络止痛;若产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者,可配以当归、川芎、丝瓜络、地龙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 病案举例 李某,女,27岁,已婚,2007年1月8日初诊。患者产后4个月,周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通风冷则重,上肢尤甚,面色萎黄少华,神倦,舌淡苔白,脉沉细涩。诊断为产后身痛,证属气血亏虚,寒凝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散寒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 g,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3片,大枣5枚,当归15

4、g,白术15 g,党参25 g,茯苓25 g,桑枝15 g,丝瓜络15 g,川楝子20 g,地龙10 g,牛膝15 g,羌活10 g,防风10 g,秦艽10 g,甘草10 g。4剂,水煎服,共服6 d,日2次。1月14日二诊,患者述服药后身痛略减,力稍增,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8剂,肢冷疼痛明显减轻,原方加减共服20余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该患由于产后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酸楚麻木。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萎黄少华,神倦。产后百节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血脉,凝涩不通,故周身疼痛,遇

5、风冷则重,脉沉细涩。综上,此病的产生是由于产后气血俱伤,元气受损,抵抗力减弱,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引起。所以,治疗上以益气温经,祛风通络为大法。方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调和营卫。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正气盛则邪自去、以桑枝、丝瓜络、川楝子、地龙、牛膝、羌活、祛风活血通络,正气盛则邪自去。并以桑枝、丝瓜络、川楝子、地龙、牛膝、羌活祛风活血通络,使风寒之邪荡然无存也。诸药配伍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4 小结 “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产后气血亏耗过多,百脉空虚,稍有感触或生活不慎,即易变生他病。产后身痛就是由于妇人产后气血亏虚,复感外邪,经气不利所致,其特点为以虚为主,兼夹外邪。治疗时要紧扣病机,以扶正养血、益肝肾为主,佐以祛瘀散寒通络之品,与产后身痛病机相合,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参考文献】1欧阳惠卿.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4.2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6.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