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32119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文科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 理(文科类) 一、 单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0月1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 A.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云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C.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D.云对太阳辐射的折射作用 3.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读下面“锋面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属于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 Aa b B .a

2、 c Ca d Db d5.图中a、b、c、d四点位于雨区的是: ( )Aa b Ba c C.a d Db d读“2006年重庆市外来人口由外省(市)迁入人员分布图”(图4),回答67题。6关于重庆市外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各省区都有大量人员迁往重庆市 B50%以上的外来人员来自周边省区C重庆市劳动力短缺是吸引外来人员的主要原因D距离越远的省区迁往重庆市的人员越少7广东省大量人员迁往重庆市的原因主要是( ) A地缘联系密切 B迁移距离短 C投资创业经商 D劳动力过剩图 5读我国某农产品产量分布示意图(图5),回答89题。8该农产品最可能是:( )A冬小麦 B水稻 C棉花 D橡

3、胶9该农作物在世界的主要产区有( ): 埃及 泰国 澳大利亚 乌兹别克斯坦A B C D10.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B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C区域是在地里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D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相同1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12为提高旅游观赏质量,临行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了解目的地,对有关资料了解应通过:(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理网络与虚拟技术13松树属于针叶树,要把松树与阔叶林区分开可利用:( )ARS

4、技术 BGIS技术 CGPS技术 D计算机技术14通过地图、遥感图像、野外考察等获得的数据在CIS技术程序中属于:( ) A数据处理 B信息源 C数据库D表达 15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 A B C D读图“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1617题:16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A草原 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17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18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A B C D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920题。19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0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 (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21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

6、小气候22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2324题:23“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2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25、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主要体

7、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参与性原则26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B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水能、风能、天然气等 C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潮汐能等 D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必须倍加珍惜 27有关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B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 C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为主,煤炭不占有重要地位 D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石油占有重要地位28山西省煤炭品种和煤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煤种

8、齐全,世界上所有的10大煤种在山西省都有分布 B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C大同煤矿是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基地 D河东煤田是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煤基地 29有关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B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汽车、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C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纺织、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D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30有关山西省能源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9、A所有煤矿开采都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量土石 B露天煤矿才需要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量土石 C燃煤发电极易造成大气污染,而洗煤、炼焦对环境污染则很小 D燃煤发电极易造成水体污染,对大气污染则较小,洗煤、炼焦对对大气污染很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甲图所示的是我国 地区;乙图所示的是我国 平原地区。(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6分)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甲AB高乙水稻土C低(3)甲乙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请指出乙地与甲地相比,其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所具有的特

10、点?_。32读世界荒漠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荒漠一般分布在:_。(2)c地与B地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但没有形成沙漠的原因主要是:_。(3)F地荒漠直逼海岸的原因是:_。(4)水资源利用不当是造成A区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简述该区域水资源利用不当的方式及其后果:33读图28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图28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1)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般容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其中A地区易发生 _气象灾害,D地区易发生 地质灾害。(2)人们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生态建设往往会容易诱发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其中C地区

11、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E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3)分析B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_ 林启恩纪念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地理答案一、 单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CBDBCC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ABAACBD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DCACADBAB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31(14分)(1)东北 (1分)长江中下游 (1分)(2)甲:A 黑土(2分)B旱地(2分)乙: C 水田 (2分)(3)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降水更为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3分)不利条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3分)32(14分)(1)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中西部和中纬度大陆的内部(2分)(2)C地深受季风环流影响(2分)(3)位于高大山脉的背风坡,大陆面积狭窄,受寒流影响(4分)(答出其中2点即给4分)(4)由于内陆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绿洲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3、(12分)(1)干旱、沙尘暴等(答出其中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