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32094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口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口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口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口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口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技》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本文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2过程与方法:(1)加强自主学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2)通过互相质疑,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与态度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疏通文意,培养写作能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洛桑口

2、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学生欣赏)同学们,这种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各种声音的表演艺术,就叫口技。它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同学们读时一定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二、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作者: 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等 2、听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红颜色字的读音。 少顷( ) 夫齁声起( ) 犬吠( ) 曳屋声( ) 呓语( ) 无敢哗者( ) 意少舒 ( ) 叱大儿声( ) 曳( )屋许许( )声 中间

3、力拉( ) 几欲先走( )4、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1)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聚合,合在一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只 转折连词,但是 当是时 这 判断动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隐约约 微笑、细微等 宾客意少舒 稍微 数量小 稍稍正坐 渐渐地 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 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 物之间的位置 虽人有百手 即使 假设连词 虽然 条件连词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个(时候) 承接连词 两股战战 大腿 量词,事物的一部分 几欲先走 跑 行走 (2)一字多意 坐 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名词 口技人坐屏障 坐 动词 妙 众妙必备 妙处 名词 以为妙

4、绝 好,奇妙 形容词 绝 以为妙绝 极 副词 群响必绝 灭,消失 动词 呼 忽一人大呼“火起” 呼叫 动词 呼呼风声 拟声词 指 手有百指 手指 名词 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 动词 乳 妇抚儿乳 喂奶 动词 儿含乳啼 奶头 名词 起 夫齁声起 响起 动词 夫起大呼 起来 动词 一 又一大儿醒 一个 数词 一时齐发 相同 形容词 (3)、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座位 (4)、表示时间的词 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一时) 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 (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少顷) (5)、词类活用 京中

5、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手拍儿声 用手 名词作状语 无不伸颈,侧目 用眼睛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5、疏通文意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之间互相解答,疏通翻译文句的内容。三、 作业,1、识记书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 温习上节课的内容。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朗读课文,讨论讨论下列问题。1、文章的结构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3、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4、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

6、技人的道具,对表现全文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是按怎样的顺序声音变化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6、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7、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8、第五段呼应开头,再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明确三、继续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概述上节课的内容:本文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的简单,突出口技表演着技艺的高超。二、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说说其作用,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首尾呼应。三、 本文的中心四、 练习巩固五、 拓展延伸 让学生模仿身边的事物的声音六、本课小结 口技表演的精彩,林嗣环的文字表达水平同样超群,既有正面描写各种纷繁复杂的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记叙中有描写,首尾照应,又注重语言的生动灵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口技人的“善”。七、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四题做到作业上。 2、背诵口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