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320918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培养语感,理应视为落实素质教育,体现语文课程特点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头戏”,是培养和发展语感的主渠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力呢?笔者以为可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通览熟读,整体感知 语言的感知过程乃为先感后知,由感而知,由感而悟。充分的感受,利于深刻的理解。这个“充分”来源于“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即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览熟读课文,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

2、阅读技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根据选文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默读、或速读等等。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读,不厌其烦地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让语言符号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实在的人、事、景、物,以至“入境”;在“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念,以至“入理”;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至“入情”。从而训练学生把语言的音、形、义、象、境、理、情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感正是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不断增强的。特别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散文类、诗歌类)和文言文,更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好文章大多“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3、要得旨趣,需学生借助朗读时的声、韵、情加以反复吟咏体会。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无知到有知,由“感”到“悟”的过程。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导读,擅于导读,促使学生愿读、勤读、乐读、会读,“读”趣盎然,“读”情绵长。 二、导进语境,解读义蕴 语感的培养既包括用直觉把握整体的“意会”,也包括用语言精当阐释的“言传”。精彩的文章常在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句尽传精神。因此,阅读教学中既要“多读”也要“精讲”。所谓“语语悟其神,方能入境始与亲”,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一句”上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在具体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字语言的“义蕴”,领略

4、其精妙所在,由此培养学生的正误感、语气感、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等语感能力。 如: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意味深长,内涵丰富,要引导学生细细咀嚼体悟。初读这句话,觉得语意含混不清,既是“大约”,又岂能“的确”?再把它放到孔乙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加以推敲,却又符合情理。孔乙己是周围人们取乐的笑料,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会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还是活着,只能说“谁晓得?许是死了。”更证实“大约”的准确无误。孔乙己现已身受重伤,穷途末路,存活希望不大。况且他是个嗜酒的人,只要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一口,但一年多的时间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

5、己并非“大约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却含蓄、深刻地表现孔乙己的悲惨处境和命运,同时也增强了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批判麻木的国民性的鞭挞力量。这样点拨式的“言传”,使学生领会到一个词句只要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就与周围的语句乃至全文发生紧密的联系。解读作品时要顺着作者营造的特殊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其丰富的“义蕴”,把握语言的精妙,养成敏锐的语言感悟力。 三、披文入情,品读意象 刘勰说得好:“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见情”。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无不体现作者的审美情感,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意象正是这种美与情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会文中思想

6、感情是培养和发展语感的重要环节。与解读语义相比,品读意象是一种更高层次、更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释放情怀,进入角色,品味意象中蕴含的“诗情画意”,放飞思维,驱遣想象,游赏作者创设的美景佳境。这样才能引以共鸣,陶冶情操,获得寻“幽”揽“胜”的乐趣,获得感受美和鉴赏美的敏感。 在春中,引领学生沐着轻风细雨,伴着鸟语花香,用“心”观赏生机盎然、美不胜收的春之画卷,感受春早人欢的喜悦。 在济南的冬天里,引导学生品悟阳光朗照下山景的“可爱”、“舒适”,领略雪后山景的秀丽景色和娇美情态,体验作者愉悦的真情。 在海滨仲夏夜间,引发学生浮想多彩壮观、广阔无垠的海上晚霞,遐思美妙动人、幽远深邃的高空星光 总之,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积累、感情和熏陶,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启引学生撩开语言文字的“面纱”,感触语言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发自肺腑地说:读书的感觉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