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学设计[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细跳月》教学设计[5].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细跳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体会音乐所表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的喜悦。【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歌曲,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能够说出乐曲当中的主要乐器。【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热烈红火的风格特点,根据旋律感受音乐的变化。【难点】能够认识乐曲当中出现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老师讲解阿细跳月的背景故事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
2、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而
3、现如今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今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神奇的地方去聆听阿细跳月。由此导入新课。(二)初步感知1.聆听全曲,教师提问:听完之后,同学们可以从音乐的情绪、旋律的特点、力度速度的变化说说你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情绪热情奔放,欢腾跳跃,速度也逐渐加快将热闹欢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2.教师再次带领学生聆听歌曲,并且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什么是阿细跳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
4、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三)探究学习1.聆听乐曲第一部分部分,教师提问:感觉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由哪些乐器勾画出了这样场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第一乐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2.教师展示一些民族乐器的图片同时播放民族乐器的音色并用不同颜色的色块表示乐器音色。请学生聆听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并能与其颜色对应的色块连接起来。3.再次引导学生聆听第二乐段,同时询问学生:与第一部分在音域方面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样的设置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学生举手做出回答。教师总结: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
5、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三部分并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区别?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5.在歌曲最后教师播放尾声,让同学们分享一下舞会结束后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在聆听过后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让我们感受到人们激动愉悦的心情。6.最后完整的聆听全曲感受,热情浓郁的音乐气氛。7.教师带领学生哼唱主题旋律,体会在月色的笼罩中,篝火的映照下人民热烈欢腾的兴趣。(四)拓展延伸以四人为一小组为阿细跳月创编舞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并为优秀的小组颁奖。(五)小结作业在弥勒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歌像山里的泉水一样甜,绚丽浪漫的舞蹈像山里的流岚一般美。居住在西山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集体舞蹈“阿细跳月”,是出落这歌舞海洋中一枝独秀的山茶花。它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半个多世纪以来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备受国内文艺界和国际友人的青睐。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份芬芳永远的传递下去,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