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315528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之间关系,借助画示意图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以现实为背景的应用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画图直观分析、探究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际,创造活跃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 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知识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当代数学家苏步

2、青教授在法国遇到一个很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数学家在电车里给苏教授出了几个题目:问题1:“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距离是,甲每小时走,乙每小时走,问他俩几小时可以碰到?”苏教授一下子便回答了,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吗?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学生活动一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弄清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相互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分析,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画出示意图:引导分析:甲乙相遇时,他们共行的路程为 。本题有哪些相等关系呢?从路程角度分析: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从时间角度分析:甲行走的时间=乙行

3、走的时间。如果设:甲、乙相遇他们的时间为,此时相等关系: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 甲乙相距路程 。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 +乙行走的 乙行走的时间= 甲乙相距路程 。则可得方程:/解:设甲乙相遇时行走了小时,根据题意得:,。答:他们10小时能相遇。此时教师再问:如果设甲行走的路程为,那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呢?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2:“接着这位数学家又说:一只小狗每小时走,它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时它又往甲这边走,碰到甲它又往乙这边走,问小狗在甲、乙相遇时,一共走了多少千米?”在外国且又是电车上回答这个问题可有点难了,但是苏教授思考了一会儿,还是在下车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你知道他又是怎样解答

4、的吗?学生继续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然后教师点评分析:画出示意图;(略)分析:小狗走的路程=小狗走的速度小狗走的时间,现在只需求出小狗走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小狗走的时间为多少呢?显然,小狗往返跑直到甲、乙相遇时才停下来,故小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相遇前走的时间,问题由此应迎刃而解。解:(略)事情还没有结束,苏教授回国后把这个问题向他的学生讲了以后,学生又向苏教授问了几个问题?而苏教授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了这几个问题,试试看,你行吗?问题3:学生A提出问题:如果甲、乙、小狗都从一点出发,同向而行,其速度皆不变,乙和小狗先出发3小时,甲再出发追赶乙,当甲追上乙时,小狗跑了多少米?学

5、生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然后教师点评分析:画出示意图;(略)分析:变换情境后,变成了什么问题?问题的等量关系又是什么?小狗走的路程=小狗走的速度小狗走的时间,故关键还是求出时间,而这个时间就是甲追上乙的时间,可由下列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求得。甲行走的速度甲追上乙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速度甲追上乙行走的时间+乙提前行走的速度乙提前行走的时间。问题4:学生B提出问题:如果甲、乙、小狗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而行,而甲先出发5小时,乙才和小狗一起出发,当小狗追上甲时,甲走了多少米?乙还能追上甲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之后教师引导分析:显然,小狗和甲又形成了追及问

6、题,由问题4知,设小狗追赶甲的时间为,则可得到:。此时小狗行走的路程=甲行走的路程=千米,乙不能追上甲,原因何在呢?如果乙能追上甲,则肯定有。解得。显然时间不能为负。说明:速度较大者追速度较小者,定能追上,崦而速度较小者追速度较大者,肯定不能追上。从而引出悖论: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的数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到爬得最慢的乌龟。因为必须到达乌龟出发点A,而此时乌龟又进到点,当阿再时到点时,乌龟又进到点,如此继续下去,阿永远追不上它,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故称为悖论。应该怎么反驳这个结论呢?通过创设愉悦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经历从多角度寻求相等关系的

7、过程,在轻松欢快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的两个问题,形成问题串,逐步深入,引导发现,通过提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境中,并且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启发作用。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画出相应的示意图解决问题是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使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示意图解决问题。问题进一步升华,此时学生的兴趣达到一个高潮,通过越来越多的样式,使学生感受到问题层出不穷,变幻莫测,从而体验到教学的奥妙和神奇。学生兴奋好奇地面对新问题,并积极思考。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教师给予引导,抓住问题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学习来解决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进

8、一步引发学生对数学热爱,对问题矛盾性的正确分析和验证。思考假如你是苏步青的学生,你也出一个题来考考他,看哪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小结与作业布置作业教科书98页习题 2 .4第6、8题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要节课是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标准的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而设计的一节课,是继前面有了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的经验后,体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换。本节的设计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通过画线段获取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相等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分析寻求不同的相等关系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建模”的方法,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为以后几节列方程角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埋下伏笔,故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