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31183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初探.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浅谈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学 科: 语 文 作者姓名: 冷亮明 作者单位: 高安市杨圩镇中心小学 时 间: 2013年10月 编 号: 浅谈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内容摘要:从语言艺术的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由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语文教学目的决定及使语言形象性的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应具有形象性。关键词:语言艺术 形象性 途径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使者,语言表达是教师课堂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师讲课,是根据教学任务,面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按照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某种教育与教学的目的。这决定了教学语言与其他语言表达存在着明显的区别。17世纪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正如语言大师老舍所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这是无可分离的,统一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最美妙的语言”,就是指形象生动的语言。现在,拟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形象性谈些个人的看法。一、形象性的概念及其表现形象性,就是指表达要直观可感,通过生动的描绘或叙述引起学生的回忆或再造想象,组织学生的已有经验去理解教材。课堂语言艺

3、术具有形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依据课堂教学的纵向系列组合来说:导入语具有形象性,讲授语具有形象性,结束语具有形象性。1、导入语具有形象性。导入语,也叫“开场白”,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导入成功,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一开始时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整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导入的艺术化。一般有以下几种导入方法:叙述故事导入。根据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可以在课前讲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使学生通过故事的内容来了解课文,使其在故事

4、中受到启发,然后再导入新课的学习。歌谣导入。歌谣,特别是儿歌,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引导,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的。谜语导入。周作人先生说过,谜语具有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感觉,淳朴而奇妙的联想和滑稽,所以多含有诗的趣味,是原始的诗。在儿童教育上,谜语有相当的价值。他还说过这样几句话:“谜语体物入微,情思奇妙,幼儿知识初启,考索推寻,足以开发其心思。且所见皆习见事物象形疏状,深切著明,在幼稚时代,不啻为一部天物志疏。”任何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是不会轻视谜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的。游戏导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新课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游戏法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导入新课,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地说,孩子通过游戏获得的认识是没有负担的,轻松愉快的,而且是感受深刻的。简介作者导入。教材中有不少名家名篇。此外,导入方法还有许多,如创设情境法、笑话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等等。无论何种导入法,其语言无一不具有形象性。2、讲授语具有形象性。讲授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讲述、讲解和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富有吸引力的讲授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是多种修辞手段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将丰富的知识信息融入于形象生动的表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插入一

6、段完整的历史典故或生活实例,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讲课,不是念教科书,也不是脱离教材讲得无花乱坠。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全面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在施教过程中,或详或略,提供对象,提供目标,然后展开分析与综合,这是讲述的一个最基本步骤。语文课要分析诸如武松打虎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某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等等,都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简明、准确、精当而又不流于枯燥的复述的基础上。比起叙述来,描述更显生动。描述是显示事物形状,再现某种场景的表达方式。教师常常要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传神的描述,塑造栩栩如生的听觉形象。这是一种口头描绘,不同于小说散文中的

7、描写。因为口头描绘,瞬息即逝,不具有存留性,要在说话当时给学生造成鲜明的形象性和画面感,这就要做到简洁明快,重在传神;其次,要能上口,便于口头表述,不宜过多地使用修饰语和单音词,句式也不宜过长。此外,描述性语言,有如一支传神的画笔。教师根据资料,经过合理推测,融入了再造想象,将故事发生的场景,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并且运用了比喻、夸张、示现等手法,使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印象更深刻了。这是一种对教材作某种增补性的描绘。还有一种领悟性的描绘,即对教材所描写的基本情景、境界、意念等作出一番领悟之后再加以活灵活现的描绘。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常常带有总结性,即在逐字逐句讲解的基础上,作一种总体

8、合成。这种合成或者总结,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用描绘的方式,再现艺术形象,进而领悟艺术形象组合的规律与特色。这种描绘与口头翻译(即将诗歌译成散文,将古文译成现代文)是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融进了教师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是教师个人见地的形象发挥;后者却是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处理。3、结束语具有形象性每一堂成功的课,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以便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完美的结束语使学生保持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也趣无穷,思未尽”的教学效果。一堂课的结束语要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紧密相联,其设计不能离开一定的课堂内容。而且结尾要自然,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贴。不要有头无尾,或者硬给添一个尾巴,

9、这都会破坏整堂课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情绪及学习的积极性。结果的时间一般在下课前5分钟之内,教师利用这5分钟左右的结课时间,回顾一下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语言不但要干净利索,注意照应开头,而且要具有形象性,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其结束语就具有形象性。(1)归纳小结式。经过详尽讲述,精彩的分析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了所学内容,教学已近尾声。这时教师要能寥寥数语,巧妙小结,就可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定格”。(2)开拓延展式。即通过言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思考,举一反三地运用。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延伸到课外的学习与实践。结课的方式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但比较起来,总有巧与拙,隐与露,深与浅的区别。结课的成功

10、与否,就在于语言所产生的高效。正如黄政枢所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引自春觉斋论文这种咀嚼、品尝、回味实际上就是由教师的语言所引发的一个认知过程、思维过程、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包括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领悟,也包括思维与情感由课内向课外的扩展。因此,结课的艺术,首先表现的是说话的艺术,而说话的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具有形象性。二、形象性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语文教学目的决定的1、形象性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注意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各种心理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下面试从小学生思维、记忆、注意力等特

11、点中窥出课堂语言艺述具有形象性的原因。a、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影响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具体说来,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这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相对“退化”改造而实现的,是在思维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具体形象思维的全部“消亡”。正如我国心理学家刘范所指出的:“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教进

12、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于直观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小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以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概念。教学中,老师不能将概念简单地、现成地“交给”学生,而必须借助学生自己有的知识经验,经他们头脑的加工改造,从而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形成的。b、记忆特点的影响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过去感知过和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留下的痕迹。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记忆是一个识记,再认和再现的过程,是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进行思维,想象等一切智慧活动的前提。记忆,按其有意性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按其理

13、解性可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小学生的记忆,一般都是以机械识记,无意识记,形象识记为主导。无意识记起来比较轻松,不易疲劳,有兴趣的东西,动感情的东西往往可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被记住,这对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小学生很多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提高是通过无意记忆起作用的。语言具有形象性,这切合小学生形象识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无意记忆,并且促使学生进行意义识忆,使记忆和思维活动得到紧密结合,透彻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容易很好地记住材料。c、注意特点的影响注意能保障人对事物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并作出更准确的反应,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心理条件。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一般情

14、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单调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而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的教学,可使小学生保持45分钟的注意时间。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引起学习的疲劳和注意涣散。而只让学生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智力的发展。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有节奏地交替调节,有利于注意稳定性的提高。语言具有形象性,可使学生转入无意注意,从而实现两种注意相互转换。并且,就引起学生注意的动因而论,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2、形象性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决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

15、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中可看出,语文教学有两项最基本的训练,一项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一项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切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叙述、描述为主的特点,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形象性。三、使语言做到形象性的途径第一、要使语言做到形象性可运用修辞技巧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如精当的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恰当的拟人能使读者觉得生动而亲切,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得体的借代使人容易想到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妥贴的摹状可以把事物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一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感觉第二、可采用讲故事、举例子、编谜语、做游戏、模仿表演等方式增加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这些方法在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第三、运用得体的势态语也可形象地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展一蹙有时是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可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鲜明而清晰的视觉形象。除了运用以上一些视觉特征的表达方式外,课堂语言艺术的形象性还可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