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308792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淡水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因素及防治对策(1、江苏正昌饲料科技公司;2、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体色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内在因素如遗传物质的控制作用、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态等,外部因素则主要为水域环境因素如背景色泽、光线、水温等,同时,鱼体的应激状态对体色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养殖鱼类发生的体色变化,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更直接的因素是饲料物质的影响。饲料物质对养殖鱼类体色的影响,有些因素是直接作用与鱼体色素细胞、或色素而发生的,但更多的则是对鱼体整体生理机能产生重大影响,是鱼体正常生理机能出现障碍,继而影响鱼体体色系统,导致鱼体体色的变化。因此,既然饲料物质可以导致体色变化,那么,通过饲料

2、配方的调整、饲料原料的选择可以对鱼体体色进行有效的控制,既可以有效保证养殖鱼体体色保持正常状态,也可以通过饲料物质有目的地控制养殖鱼体的体色。这才是鱼类营养与饲料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技术还不完善,但是这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然,通过饲料对养殖鱼体的体色的控制不能以牺牲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和养殖鱼体食用安全为代价,相反,应该作得更好才是。一、体色容易变化的养殖鱼类在最近几年的养殖生产实践中发现,容易出现体色变化的淡水鱼类主要包括以下种类。青鱼容易出现白化体色、或黑白花班体色。草鱼出现体色发黄的所谓黄草鱼。胡子鲶、黄桑鱼、黄鳝出现全黄色体色的所谓“香蕉鱼”体色、或没

3、有黄色和黑色的白化鱼体体色、或只有黑色无黄色体色的鱼体。斑点叉尾鮰、云斑鮰出现全白化的体色、或皮肤和肌肉均变黄色的体色和肌肉色泽。土鲶、沟鲶、长吻鮠出现全白化的白色体色、或黄色体色。二、对养殖鱼类体色影响的饲料物质及防治对策摄食饲料的养殖鱼类体色发生变化,除了受到养殖水域环境、鱼体健康状态等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受饲料物质的影响。那么,那些饲料物质会对鱼体的体色产生重大影响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就现有研究资料和生产实际情况分析,引起养殖鱼类体色变化的饲料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1、饲料油脂关于饲料油脂对养殖鱼类体色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饲料油脂总量的影响饲料油脂总

4、量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到饲料色素物质的吸收、运输和色素在养殖鱼体组织和细胞中的沉积量。几乎所有的养殖鱼类体色的表现均需要有类胡萝卜素,包括草鱼、鲫鱼等体色较深的鱼类也是如此。而类胡萝卜素是不溶于水、只能溶于油脂的。同时,鱼类不能自己合成类胡萝卜素类色素物质,必须从饲料中摄取,在饲料原料如玉米蛋白粉、棉粕、菜粕等原料中,均含有较多的类胡萝卜素类色素物质。如果饲料中油脂总量不足,除了对养殖鱼类生长速度产生重大影响外,同时也影响到鱼体消化道对饲料原料中色素物质、主要是类胡萝卜素类的吸收。只有保障足够量的饲料油脂水平,才能有效保证鱼体对饲料色素物质的吸收。类胡萝卜素类色素物质在鱼体色素细胞、肌肉中的沉积效

5、率也与鱼体脂肪细胞、脂肪沉积水平直接相关。在实际生产中,对于鱼体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鱼类如革胡子埝、黄鳝、泥鳅、黄桑鱼、观赏鱼类等,在饲料中应该保持5%、或高于5%的油脂水平(豆油、菜油、猪油、没有氧化的鱼油均可),这样才有利于鱼体对类胡萝卜素类色素物质的吸收、沉积,同时在饲料配方中,尽量使用3%-5%的含叶黄素高的玉米蛋白粉、含虾青素高的虾头粉(1%-2%),一般不需要再添加色素就可以保证鱼体对类胡萝卜素的需要量,养殖鱼体的着色效果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氧化油脂我们已经分析过,养殖鱼类对饲料中氧化油脂非常敏感,饲料氧化油脂对养殖鱼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因此,饲料氧化油脂对鱼类

6、体色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氧化油脂进入鱼体内后,可能继续氧化并产生较多的氧自由基、或其他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导致类胡萝卜素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发生氧化、断裂,使类胡萝卜素色素物质失去色素功能,并导致鱼体体色退化。另一方面,饲料氧化油脂对养殖鱼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可以严重影响色素细胞、主要是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长和成熟,在鱼体皮肤、鳞片中导致成熟的色素细胞、主要是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密度显著降低,其结果是导致养殖鱼类体色退化、或出现白化体色、或在黄桑鱼、革胡子鲶等鱼体出现体色全黄的“香蕉鱼”。至于防治对策,主要还是采取主动预防的对策,对于那些体色容易变化的养殖鱼类如黄桑

7、鱼、革胡子鲶、武昌鱼、青鱼等,在饲料配方编制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已经氧化的油脂原料如玉米油、米糠油、劣质的磷脂油(磷脂粉)、氧化了的鱼油,以及含玉米油较高的玉米DDGS、玉米柠檬酸渣,还有氧化了的米糠等。可以选择猪油、豆油、菜油、牛油等油脂进入饲料配方。2、矿物质饲料中矿物质的影响除了影响鱼体整体生理机能、影响骨骼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外,对鱼体的体色也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影响渗透压对养殖鱼类体色产生影响淡水鱼类体内的渗透压是高于水域环境的,饲料中影响渗透压的钠、钾、氯元素的含量在饲料原料中可以满足养殖鱼类的需要,因此,在淡水鱼类饲料配方编制时可以不再补充食盐。相反,如果补充食盐、或饲料中总盐份含

8、量过高,将导致鱼体内的渗透压更高,鱼体长期处于高渗透压的应激状态。鱼体渗透压的调节一般是通过鳃、皮肤、肾脏等来进行的,如果鱼体长期处于高渗透压状态,将对这些器官、组织正常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鱼体色素细胞正常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对养殖鱼体的体色产生影响。在淡水鱼类饲料中应该控制总盐份过高的情况,最好不要再添加食盐。有鳞鱼与无鳞鱼微量元素需要量的差异化矿物质元素通过作为酶的辅酶参与鱼体代谢调节,这是矿物质重要的营养作用,同时,也作为控制色素生物合成酶的辅酶参与色素细胞、色素物质的正常生理机能维持和正常的代谢作用,进而对养殖鱼类的体色产生影响。通过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目前

9、养殖的无鳞鱼类如斑点叉尾回、黄桑鱼、革胡子鲶等对铁、铜、锰、锌等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低于有鳞鱼类如鲫鱼、鲤鱼、草鱼等,例如鲤鱼、鲫鱼等对饲料中锰、锌的补充量分别是50mg/、120mg/,而斑点叉尾回的需要量(NRC)则为30 mg/、50 mg/。同时,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用鲫鱼、鲤鱼饲料喂养斑点叉尾回、黄桑鱼时,会导致黑色体色消失、出现全黄色体色、或全白色的情况。在淡水鱼类矿物质预混料配方编制的时候,应该将有鳞、无鳞鱼分开编制,一般情况下,无鳞鱼矿物质预混料中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要低于有鳞鱼类,可以低30%左右。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时也要分别使用不同的预混料。过量微量元素的毒性在水产动物营养中,微量

10、元素、主要是铜、硒在适宜剂量范围内对养殖鱼类有很好的营养作用,但是,如果超过一定剂量范围则会产生毒性,从营养作用到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是很小的,因此,在预混料、饲料配方编制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切记不要过量使用微量元素。与黑色素生物合成相关的酪氨酸酶需要铜作为辅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过量使用铜。我们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总铜的含量超过30mg/,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效率就会下降,再高一点剂量的铜就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在实际生产中,部分企业习惯使用类似于猪的高铜营养原理在淡水鱼饲料中使用高剂量的铜,其结果是很不理想的,通常会出现铜中毒的现象如体表出血、渗血、肝胰脏坏死等;在治疗鱼体

11、退色、白化时,也习惯使用过量的铜使鱼体颜色变黑,但这种变黑只是短时期的、是病态的体色变化,效果也很不稳定,同时会导致鱼体铜急性中毒。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定要避免使用过量、或高剂量的铜来控制养殖鱼体的体色。根据我们的研究,在无鳞鱼饲料中,补充的铜应该控制在5 mg/左右,而有鳞鱼要控制在3 mg/左右才是安全、有效的。3、维生素维生素主要以辅酶形式广泛参与体内代谢的多种化学反应,从而保证机体组织器官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正常,以维持动物的健康和各种生理活动。维生素缺乏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产生一系列缺乏症,影响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配合饲料中维生素不足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更重要的是会

12、导致鱼体生理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如鱼体出现免疫、防御能力下降,鱼体体表粘液分泌减少,造血机能受到影响出现贫血反应等。维生素对养殖鱼体的营养作用是全面性的、整体性的影响,虽然目前有较多的资料表明VA对鱼体体色的维持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维生素整体的作用大于单个维生素的作用,因此,在维持养殖鱼体体色方面考虑,应该以13种维生素整体的需要量的满足作为预混料、饲料配方编制的基础,以维持养殖鱼体整体生理机能,保持养殖鱼体的正常体色,这也是健康养殖的主要营养学对策。维生素对体色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体现。膨化饲料中维生素的损失导致养殖鱼体体色变化在一些养殖鱼类如革胡子鲶、黄桑鱼、黄鳝等使用膨化饲料

13、时容易出现全黄色体色的所谓“香蕉鱼”体色,而相同配方的硬颗粒饲料则不会出现养殖鱼体的体色变化,这是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结果。分析其原因,维生素的损失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膨化饲料加工的温度要达到130左右,持续时间至少在60秒以上,这个温度对维生素的破坏是非常大的。目前,膨化饲料加工的后喷涂技术还只能解决脂溶性维生素,对于水溶性维生素还难以进行后喷涂,将水溶性维生素经过乳化后再后喷涂是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在技术上和加工成本方面还有待研究。因此,对于体色容易变化的养殖鱼类在使用膨化饲料时如何保持其正常体色还是一个技术性的难题。目前,可以增加维生素整体的用量保持有足够的维

14、生素满足养殖鱼体的需要,但是,饲料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另一个思路也是可以考虑的,在使用膨化饲料养殖的后期,即在养殖鱼体即将上市前的一个月左右,该用硬颗粒饲料来恢复养殖鱼体的体色,这个方法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只是在饲料企业的销售市场稳定性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在养殖鱼体体色变化时,可以用增加维生素补充量的方法来恢复养殖鱼体的体色。在体色容易变化的养殖鱼类如武昌鱼、青鱼、斑点叉尾会等,在饲料配方编制时要适当增加维生素整体的使用量,在一般使用量上增加30%的用量可以保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鱼体的体色、体表粘液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在养殖鱼体体色发生显著的改变时,如发生白化、或全部黄色体色时,首

15、先要解除导致鱼体体色变化的应激因素,如饲料中的氧化油脂、饲料原料中可能掺有非蛋白氮等,其次将维生素的使用量在常规营养水平上增加30%的用量,再使用1000g/(饲料)的可利康(使用10天,10天后可利康该用200 g/),一般在10天-30天就可以使养殖鱼体的体色恢复正常。这个方法在多数养殖鱼体体色变化案例中取得成功。4、饲料原料中掺入了非蛋白氮在众多原料掺假行为中,蛋白质类饲料原料掺假是重灾区域,我们以前重点对鱼粉进行监控,而目前是鱼粉类、肉粉、肉骨粉、玉米蛋白粉、酵母粉、发酵蛋白饲料类、菜粕、棉粕、花生粕、豆粕、大米蛋白粉、小麦蛋白粉、蚕豆蛋白粉、味精蛋白粉、血粉类等饲料原料,几乎涉及我们

16、所使用的所有蛋白质类原料均有掺假行为发生,掺假的目的主要是为提高蛋白质含量。在通过掺假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中,一般采用加入非蛋白氮(NPN)提高氮含量。目前使用的非蛋白氮主要包括三聚氰胺类、磷酸脲、双缩脲或氨基甲酰脲等高含氮量的化工产品,这类原料如果以氮折算粗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100%-300%的量,即在饲料中添加1%的这类产品,就可以使饲料原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提高1%-3%的水平。饲料中掺入了上述非蛋白氮后,对养殖鱼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鱼体主要内脏器官造成伤害,出现器质性病态反应,如肝胰脏、肾脏、脾脏等发生肿大、出血等现象。由于内脏主要器官组织的伤害,可能导致鱼体整体生理机能的伤害,使鱼体整体免疫、防御能力出现严重的病理反应,生长速度下降,死亡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