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30681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7.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整 理:支素琴【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复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及答题思路2、强化训练,3、巩固训练,规范文言文答题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掌握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规范文言文答题模式,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译文中的重要

2、句子;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况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写作特色及典型形象的特征。【题型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在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字词解释。2.词义辨析。3.断句停顿。4.句子翻译。5.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6.写法探究。7.比较辨析。8.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9.补出省略句省略的内容。10.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内容。【解题策略

3、】 中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考查已由课内转向课内外比较阅读,因此,在“立足课内,注重积累”的同时,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掌握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读原文,更要读注释,要重视利用注释这一已知信息,去翻译原文,理解原文,以便正确答题;二要活用短文的题目、出处(或作者)所提示的间接已知信息,因为从这些已知信息中我们或可以猜测到短文的主要内容,或可以推测到时代背景,或可以联想到作者的作品风格、三要注意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那些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这些题目之中实际上隐含了不少的有用信息,我们要巧用这些信息去猜测文意、解答题目。【教学课时】15

4、课时【教学过程】一、 明确复习目标、考点、题型,了解解题策略。二、 字音(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有读f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有读f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有读jin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1、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

5、办法如:王 原音wng 破音w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 原音y 破音y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孰为汝多知zh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 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 有同又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 khn yn燕山 吴广者,阳夏ji人也,字叔。三、 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

6、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 汤 郭 寻(不久)走 裙 致词(对说话)但(只是) 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 借(即使 假设 借第令勿斩) 比(等到 比至陈) 间 控(拉开

7、)恶(怎么) 委 池 入 出 发 举 征(征验)夫 或(有的人 某人)进 退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狱 鄙 再 向(过去的 以前的)师(军队 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 交通 妻子 无论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 往往 经纶(筹划 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 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排空(冲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 感激(感慨而激动) 牺牲 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 明年 几何(多少)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

8、,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之者谁 取名 公将鼓之 击鼓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 狼不敢前 上前 愿为市鞍马 买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狐鸣呼曰 孔子东游 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

9、知识 新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 优点 长处 亲旧知其如此 亲戚朋友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 废弃的事情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作奸犯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善于 恢弘志士志气 发扬光大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屠惧,投以骨 屠户 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

10、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认为这样很怪异 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

11、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 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 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 (1)动词 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可怜白发生 比 (1)动词 挨着 对着 天涯若比邻 (2)动词 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 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 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池 (1)名词,古代 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墨池记出 (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 拿出 如:皆出酒食 (

12、4)动词产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1) 名词 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 时候 时间 乡书何处达 (3) ch 动词 处在 处江湖之远次 (1)名词, 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 ,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北固山下从 (1)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道 (1)动词 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 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 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 规则 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5)名词 学

13、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 (1)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 ,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1)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2)动词 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 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 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负(1)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2)动词 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1)动词 感动 帝感其诚 (2)动词 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 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臣不胜受恩感激观(1)名词 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4、也 (2)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 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四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