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模拟卷(一).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30652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择优模拟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择优模拟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择优模拟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择优模拟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择优模拟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择优模拟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择优模拟卷(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卢峰镇中2014年溆浦一中选拔考试试题模拟卷温馨提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一卷 选择题(10个小题,共2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吓(h) 愤懑(mn) 埋怨(mi) 校对(jio) 吹毛求疵(c)B 徙倚(x) 慰藉(j) 羸弱(li) 眼睑(jin) 恪尽职守(k)C 沉浸(jn) 哂笑(shn) 鞭挞(t) 炽痛(ch) 舐犊情深(sh)D 荫庇(yn) 干瘪(bi) 纤巧(qin) 惬意(qi) 龙吟凤哕(hu)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 A诀别 晦暗 气冲斗牛 苦心孤诣 再

2、接再励B烦躁 藉贯 变幻多姿 相形见绌 以逸待劳C馈赠 饶恕 骇人听闻 穷困缭倒 郑重其事 D赃款 凌驾 无与伦比 诚惶诚恐 一泻千里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 A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给农村带来许多新技术、新信息,让农民们获益匪浅。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谎言让他感到惴惴不安,终于,他鼓足勇气,走到了老师面前。 D阅读文章遇到“拦路虎”时,要善于使用工具书,千万不能望文生义。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一句是 (2分 )( )A他们担心过多的变革会导致原来的社会格局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运转受到

3、障碍。 B他这次访问日本是要同日本国会和朝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问题。 C.洞中的历代刻石,大概属于“四旧”,早已铲除殆尽,无一幸存,只剩下伤痕累累的石壁。 D、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语文有经验的教师。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

4、,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A BC D二、阅读(40分)(一)说明文阅读(6分)数字地球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近

5、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

6、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6“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

7、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二)文言文阅读(13分)古 镜(宋)沈 括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

8、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鉴:镜子。原:推究。差:略微。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

9、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第二卷 文字表达题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第一小题3分)(1)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2)予观之,理诚如是。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

10、,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三)诗歌赏析(4分)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3、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2分) 14、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记叙文阅读(17分)默爱如山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

11、:“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

12、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

13、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