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306474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研修论文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我的课堂里渗透着情感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一、入画导之入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

2、重要途径。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二、入情动之以情学生感

3、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三、入境情境交融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

4、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

5、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四、入理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奎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郑振铎在猫中对猫(活泼的猫、顽皮的猫、忧郁的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