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304625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内容涉及的时间长,专业性强。与内容有关的绘画、实物照片(如考古出土文物等)、文字资料比较丰富。由于学生们初中基础的制约,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了解,为学生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奠定基础。最后对古代商

2、业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整体认识和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

3、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重难点】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教学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4、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导学案编写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组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3min)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2min)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江苏省及福建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在两国争霸战争中,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非常痛苦,想要复国,有一位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终于灭掉越国,报仇成功。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

5、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从该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名称的起源与什么时期呢?三、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换。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

6、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人地位提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吕不韦(“奇货可居”)、范蠡(陶朱公)等。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

7、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重农抑商?重视农业忽视商业小农经济下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2)商业的艰难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原因和条件: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

8、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2)发展:A、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

9、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B、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补充资料】徽商: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安徽绩溪湖里村人“红顶商人”胡雪岩。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目前各类财富排行榜中,少有安徽人的身影。(以家乡的文物景观现身说法) 晋商: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

10、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二少爷乔致庸在贩茶汇兑银票的过程中,使用银票的方便快捷使乔致庸对票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乔致庸开设票号,提出“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口号。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乔致庸不顾众人反对,给朝廷捐银逃难。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四、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补充资料】市:货物交换的地

11、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城: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城市: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以北宋为分水岭,北宋以前: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一是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二是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坊与市: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

12、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唐初两者有严格的区分。按唐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北、西三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市。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市内店铺一般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出售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因而有笔行、铁行、肉行等不同的名称。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13、。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2)宋: 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2.古代大都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 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五、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

14、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再经过今天的新疆进入中亚和西亚。汉武帝之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官署。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 两宋时,为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

15、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和庆元(今宁波)。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至今屹立在泉州附近的六胜塔,就是当年引导海船进出港口的灯塔。14051433年,郑和奉命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 (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表现为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 (1)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本课小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特点1 :中国商业发展历史悠久。 特点2:阶段特征明显,各段发展极不平衡。 特点3: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特点4: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且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特点5: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水平。六、发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