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299054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 直接瓣膜成形术直接瓣膜成形术于1968年由Kistiner首先提出。其理论基础在于修复过于冗长折叠的瓣叶游离缘,回复原有的挺直状态,重建瓣膜的关闭功能。直接瓣膜成形术需切开静脉,直视下修复瓣膜。术中阻断静脉前应注射肝素(1mg/kg),Harvey实验证实瓣膜功能存有逆流后,沿静脉纵轴切开瓣膜的会合部,避免损伤游离的瓣叶。用5-0 Prolene缝线在瓣膜会合部缝合脱垂的瓣叶游离缘,拉紧缝线后见瓣叶出现一定的张力,用肝素盐水冲洗后可见瓣叶张开呈现规则的弧形。术后Kistiner建议用肝素抗凝2周,然后口服抗凝药2个月。纵形切开静脉有时可能损伤瓣叶固着缘

2、,为此 Raju和Frederick推荐采用在瓣膜缘上横形切开的手术方法。而Sottiurai认为可以先横形切开静脉,在辨明瓣膜会合部后再纵形切开静脉管壁,整个切口呈“T”形,其优点在于可以更加方便进行瓣膜成形手术。由于直视下瓣膜成形术需切开管壁暴露瓣膜,术中易致瓣叶损伤,术后也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1990年,Kistner又提出并施行了非直视下静脉壁外瓣膜成形术。该术式在静脉瓣膜汇合部位处从静脉壁外缩缝瓣叶,矫正下垂瓣叶的松弛状态,因而可以避免切开静脉壁。但该手术操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保证理想的手术效果。1995年日本Hoshino用血管镜直视检查股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根据瓣膜形态学改

3、变将之归纳为三种不同类型,并分别采用针对性的血管壁外瓣膜成形术。 I型为瓣尖延长或萎缩,以5-O Prolene缝线围绕瓣窦,全周缝缩瓣窦的宽径;II型为瓣膜扩大并伴有瓣尖汇合部增宽,手术用大腿筋膜或静脉袖套包裹瓣膜一周,缩小静脉腔;III型为瓣尖破坏或畸形,以聚丙烯缝线,从静脉壁外缝合瓣尖缘和瓣膜汇合部。Hoshino 1997年报道145例血管镜下血管壁外瓣膜成形术,随访2-4年,91%得到满意的临床疗效。直接瓣膜成形术固然可以获得比较确切的瓣膜重建效果,但是该手术方法需要比较高的手术技巧,体形肥胖者静脉瓣暴露可能较为困难,小口径静脉、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技术因素都可能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

4、2. 间接瓣膜成形术1972年,Hallberg报道用涤纶补片环形包裹扩大的瓣窦,使瓣窦直径缩小,从而改善瓣膜对合关闭功能。该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病人溃疡愈合,肢体功能改善。1986年,国内张柏根等通过大量的静脉造影分析,认为瓣窦缘下的静脉管壁扩张亦可造成瓣膜关闭功能不全,这种因管壁扩张导致的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区分于瓣窦扩张引起的瓣膜关闭不全,称之为相对性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在此理论基础设计了股浅静脉瓣环下 2mm处环形缩窄静脉管腔1/3的环缝缩窄手术,意在恢复瓣膜窦宽度明显大于瓣窦远心侧静脉宽度的正常解剖状态,从而使瓣膜功能得到恢复。1993年张柏根报道随访63例(67侧肢体)

5、,术后3年以上溃疡未愈或复发仅为4.5%。自体静脉和阔筋膜作为环缩材料存在可能变性和疤痕挛缩的问题,由此可导致环包静脉狭窄甚至血栓形成。针对这一情况,作者从98年开始采用聚四氟乙烯膨体作为环缩材料,并在99年采用Gore公司的静脉外支撑(external venous support, EVS)进行瓣膜重建,两种手术方法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EVS作为一种新的瓣膜成形材料(其复合材料中包含有镍钛框架),能使包被的静脉变成椭圆形,从而恢复瓣膜的闭和功能。从已随访的10多位病人中发现,静脉都保持通畅,瓣膜活动良好没有返流。间接瓣膜成形术具有合理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定

6、,适合各级医院采用,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病人瓣膜成形术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先天性瓣膜缺失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瓣膜严重破坏的病人,则需采用瓣膜置换或瓣膜替代等方法。3. 肌攀代瓣膜术1964年Psathakis首创股薄肌和二头肌结襻代瓣膜术,这种手术早年仅用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80年代初张培华等认为,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是一个泛称,既包括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也涉及血液由近侧向远侧的逆流。肌襻代瓣膜术是将屈肌肌襻置于静脉上,在肌襻收缩时能压迫静脉,起到制止深静脉内血液倒流的作用。而膝关节屈伸运动时肌襻不断按摩静脉,将血液源源推向近心侧,担当部份肌肉泵的作用。同一时期孙建民等将手术进行了改进

7、,用半腱肌替代股薄肌与股二头肌结襻,使手术效果获得更大的改善,也使这类手术在国内获得推广。肌襻代瓣膜术改变了维护膝关节稳定的正常解剖结构,可能导致以后的骨关节病变。另外,传统的肌襻代瓣膜术手术创面较大,在游离股二头肌腱时容易损伤腓总神经,而且还存在襻长较难掌握等缺点。 Psathakis也曾尝试用硅胶管来替代传统的肌襻,虽然近期效果满意,但以后随访都发现有排异现象,最终只能将硅胶管取出。最近有许多作者在实验和临床两方面进行异体阔筋膜和自体带蒂阔筋膜代肌襻的研究,已获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需要指出,代瓣的肌襻只有在行走时才与小腿肌肉交替发生作用。而直立静息状态时,肌襻松弛即不能制止血液倒流。因此肌

8、襻代瓣膜术主要适用于严重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如瓣叶严重脱垂、过分纤薄或瓣膜有畸形不能满意修复;先天性深静脉主干瓣膜缺如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再通者。4. 瓣膜置换术瓣膜置换手术包括瓣膜移位术和瓣膜移植术。腹股沟韧带下有三条主要的带瓣静脉:股浅、股深和大隐静脉。这三条静脉同时罹患瓣膜功能不全较为少见,因此可以将瓣膜功能不全的股浅静脉段转移至股深和大隐静脉瓣膜下,依靠后者良好的瓣膜来防止静脉逆流。1979年Kistiner和Sparkuhl最先描述了这一手术方法,他们认为瓣膜移位应首选股浅与股深静脉吻合,因为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病人中,大隐静脉也绝大部份遭到破坏。1980年Queral报道12瓣膜

9、移位手术,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运动后静脉压下降至正常水平,所有溃疡都愈合。但是在术后一年的随访中却发现,有9位病人溃疡复发,所有的复发病人都存有交通静脉。1982年,Taheri等报道采用正常的肱静脉瓣膜移植于股浅静脉。83年后,Taheri更倾向于移植于腘静脉段,在股中段中央纵形切开,分开内收肌管暴露腘静脉上段,观察腘静脉管壁正常,然后紧贴腋下沿肱静脉做一个4cm长的切口,显露肱静脉后用Harvey手法证实瓣膜功能良好,切下2cm长带瓣的肱静脉,游离腘静脉后切除一段1cm长静脉,最后完成移植静脉的端端吻合。瓣膜移植无疑可以纠正静脉逆流、改善小腿肌肉泵功能及与此相联系的溃疡愈合和症状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静脉功能及与之相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又有可能重新出现,这提示单纯纠正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纠正所有的逆流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