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反思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298896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题西林壁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题西林壁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学反思李红平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在组织自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片段: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提示:还可以根据图画理解诗意。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生自学,师随机指导)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

2、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生: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说话训练: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站在远处看,庐山 站在近处看,庐山 站在高处看,庐山 站在低处看,庐山 (理解三四句诗意)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再次出示图片六个角度,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生:不是,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生:站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同。生:每个

3、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走出庐山,到(庐山)外面也看看(师: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只有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教师板书: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不同)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板书) 整节课很顺利完成,流程也自然。 在执教本课的时候,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是此片段中的最后环节,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写实“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不同。”明理“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但是引入的时候,第一部分花了太多的时间,介绍作者可以简略一

4、些,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丰富。在课伊始,请同学们观察了庐山的图片,到让学生感悟不同方位所见不同时,又一次观察了庐山图,课后发觉第一次观赏时间太长,没有必要,或者第一次观赏的时间可以短一些,只选其中一两张典型就可以了,这是课中的不足。课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抓了一个诗句进行说话训练,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站在远处看,庐山 ;站在近处看,庐山 ;站在高处看,庐山 ;站在低处看,庐山 。 但发现这个说话训练很难,尽管有同学说了,但是能回答就上来的人很少。本来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方位看到的庐山各不相同,现在发现这种方法似乎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这是我课后的疑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