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设计40707.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292910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竖向设计4070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竖向设计4070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竖向设计4070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竖向设计4070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竖向设计4070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竖向设计4070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竖向设计40707.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竖向设计乱乱弹园林相关知识 2008-06-19 11:19:05 阅读1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 道路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1 1 与道路的平面规划同时进行,并符合各级道路现行技术标准。2 结合城市用地中既定控制标高、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条件等作综合考虑;并满足塑造城市街景的要求。3 与路侧用地的功能性质及竖向规划综合确定。2 行车道路的纵坡和横坡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道络的纵坡变坡点宜设在交叉口;困难情况下,宜避免路段中变坡成凹形。 7.0.2.4 道路车行道和人行道的横坡应为1.0%。2 道路中各类交叉的竖向规定:3 道路与道路交叉:平面交叉时,主要道格的

2、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应服从主要道路,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应小于或等于3%;立体交叉时,交叉引道与匝道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4%,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回头曲线处的纵坡宜小于或等于2%。4 道路与铁格交叉:平面交叉时,一般应服从铁路标高,两端应设置16一20米平坡并接缓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纵坡应不大于2.5%,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应不大于5%。主体交叉时,道路在上净空高度要求5.5一6.55米;道路在下,机动车车行道净空高度5一5.5米;非机动车车行道净空高度2.53.5米。5 道路与江河、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相交,路高应与过水设施的净空高度要求相协调;有通航要求的应保证通航的桥下净空高度。6

3、道路与管线交叉,应符合工程管线有关覆土厚度的要求。7居住区内的道路骨架与地势起伏关系很大,往往因此能决定道路线型及走向。建筑物的布局也往往因地形地质的制约而影响其朝向、间距及平面组合,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一般要求建筑物的长边尽可能顺等高线布置,力争不要过分改变现状等高线的分布规律,而只是局部改变建筑物周围的自然地形。二 广场竖向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且应与相邻道路和建筑物相衔接。密实性地面广场的坡度应为0.3一3.0%;兼作停车场的广场,坡度应为0.2一0.5%。对于广场及场地的竖向设计坡度,往往因使用功能不同或地面材料不同而分别采用适宜的控制值。当广场兼作停车场时,停车区内的坡度不宜过大,

4、以防溜车。据测试,小汽车在不拉手闸的情况下发生溜滑的临界坡度为0.5%。 三 山区城市竖向规划宜设置与机动车交通系统分离的步行系统,人行梯道的坡比值宜为0.35 ?0.40;梯道每升高l.5米宜设一宽度大于1.2米的休息平台。连续升高超过5米的梯道,除设休息平台外,还宜设置转折平台。1 根据城市用地的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将地面分别规划为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等三种形式。2 当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3 台阶式及混合式中的台地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a台地划分应与规划布局和总平面布置相协调;满足同一使用性质的用地或功能联系密切的建(构)筑物应布置在同一台地或相邻的台地的要求。b

5、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c台地高度、宽度、长度应结合地形、满足使用要求确定。台地的高度宜在1.5一3.0米,或以其倍数递增;台地的宽度、长度应能满足建(构)筑物的自身长度、宽度与日照、通风、道路交通、管线敷设、绿化、防护、施工操作维修、消防等的需要。四 排水与防洪排涝1 城市各类用地应结合自身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降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排水及防洪排涝方式。2 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最小地面排水坡度应保证2%。坡度小于2%的用地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 用地标高应高于道路标高0.2一0.4米。3 用地标高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建筑用地宜高于无压含水层0.7

6、米、有压含水层15米;城市开敞空间用地宜高于有压含水层1.5一2米。4 各类地下管线的覆土厚度应保证0.7米以上。3 年降雨量不足800毫米的平原及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的其它地区,宜用宅前道路组织地面雨水排除,汇至小区道路及城市街道时,应用暗管或暗沟排水。4 特别平坦的平原地区其主排水管最小坡度不小于1.0%,主排水沟涵最小排水坡度应不小于0.5%。5 当道路纵坡作成平坡时,路面排水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它特殊排水措施。排水偏沟的纵坡应大于3%,偏沟起迄点高差不大于0.08米。6 雨水排出口应高于受纳水体的常年水位O.3米,有条件时宜高于设计防洪(潮)水位。7 城市用地防洪(潮)应符合下列

7、规定:1 用地地面标高,按设防标准规定推算设计频率洪(潮)水位加0.5米以上有波浪影响,应加波浪侵袭高度。2 采用防洪(潮)堤方案时,堤顶和滨江(河、海、湖)路的高程应按设计频率洪(潮)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度再加安全超高来确定。8 内涝区域用地规划标高应高于设计频率内涝水位0.5米;当内涝水位较高,用地填方量大,经比较后采取适宜的防内涝措施,此时用地规划标高可不作规定。9 自然地形坡度大的山区宜用边沟或排(截)洪沟组织用地外围的地面雨水排除。89竖向规划设计应综合利用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因坡就势合理布局道路、建筑、绿地,及顺畅地排除地面水,而不能把竖向规划当作是平整土地、改造地型的简单过程。 10

8、当居住区内的地面坡度超过8%时,地面水对地表土壤及植被的冲刷就严重加剧,行人上下步行也产生困难,就必须整理地形,以台阶来缓解上述矛盾。无论是坡地式还是台阶式,建筑物的布局及设计、道路和管线的设计都应作好相应的工程处理。 11 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除一般要求采用暗沟(管)的方式,主要出于下列考虑: 1省地可充分利用道路及某些场地的地下空间; 2卫生雨水、污水用管道或暗沟,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控制蚊蝇孳生; 3只有在因地形及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区,才可考虑明沟排水方式。 五 管线综合 1本条规定了居住区必须统一规划安排四种(非采暖区)至五种(采暖区)基本的工程管线,因为工程管线的埋设都有各自的技术

9、要求,如在规划阶段不留出位置,今后再要增设困难是很大的,即使可以增设,也会影响整个管线系统的合理布局,并增加不必要的投资。在居住区的道路和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确定时,都已考虑了这几种基本管线的敷设要求。 2在某些地区由于当前的经济条件及生活水平、外部市政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近期建设中可暂考虑雨污合流排放、分散供热或电力线架空等,但在管线综合中仍要分别把相应的管线及设施一并考虑在内,并预留其埋设位置,以便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应敷设或预留煤气、通讯等管线甚至热水管等埋设位置。 3管线综合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

10、管线综合的目的就是在符合各种管线的技术规范前题下,统筹安排好各自的合理空间,解决诸管线之间或与建筑物、道路和绿化之间的矛盾,使之各得其所,并为各管线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4居住区的管线布局,凡属压力管线均与城市干线网有密切关系,如城市给水管、电力管线、煤气管、暖气管等,管线要与城市干管相衔接;凡重力自流的管线与地区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干管相关。在进行管线综合时,应与周围的城市市政条件及本区的竖向规划设计互相配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综合方案切合实际。 5管线的合理间距是根据施工、检修、防压、避免相互干扰及管道表井、检查大小等因素而决定的。我们综合了有关规划和设计部门编制的管线综合资

11、料,并参考了几个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文件,制定了条文中的四个关于管线间距的最小净距表。在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地区,亦可用稍宽一些的间距。6管线埋深和交叉时的相互垂直净距,一般要考虑下列因素: 1.保证管线受到荷载而不受损伤; 2.保证管体不冻坏或管内液体不冻凝; 3.便于与城市干线连接; 4.符合有关的技术规范的坡度要求; 5.符合竖向规划要求; 6.有利避让需保留的地下管线及人防通道; 7.符合管线交叉时垂直净距的技术要求。 7正文条文中关于管线的埋设要求还出于下列考虑: 1.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缆宜远离,为的是减小电力、尤其是高中压电力对电信的干扰,一般将电力电缆布置在道路的东侧或南

12、侧,电信管、缆在道路的西侧或北侧。这样既可简化管线综合方案,又能减少管线交叉时的相互冲突。 2.地下管线一般应避免横贯或斜穿公共绿地,以避免限制绿地种植和建筑小品的布置。某些管线的埋设还会影响绿化效果,如暖气管会烤死树木,而树根的生长又往往会使有些管线的管壁破裂。如确因规划需要管线必须穿越时,要注意尽量从绿地边缘通过,不要破坏公共绿地的完整性。 道 路(居住区篇) 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0.3 8.0 L200

13、m 5 L600m 非机动车道 0.3 3.0 L50m 2 L100m 步行道 0.5 8.0 4L 注:L为坡长(m)。 1.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1.3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3 主要道路宜平缓; 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

14、,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150m。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1.4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1.5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1.6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1.7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1.8

1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1.9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竖 向 1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室外场地: 儿童游戏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