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290912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土地等级概述.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土地等级调查概述第一节 概 述一、土地的质量与性状二、土地等级评价一、土地的质量与性状不同质量水平的土地被人们利用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认识土地的质量,客观上是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于土地质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特定用途所表现(或可能表现)出的效果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土地性状是指土地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性质与状态,是判断土地质量水平的依据。土地评价,如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土地等级的评价,都必须以土地性状为基础。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

2、可测定的属性,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二、土地等级评价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土地等级是地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籍调查中也要把土地等级调查清楚,记载在地籍调查表中。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土地用途不同,衡量等级的指标亦不同。所以土地等级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涉及学科较多的综合性工作。土地分等定级是地籍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

3、土地质量状况为具体工作对象的,并且必须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性状调查为基础。土地分等定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上古时代就有按土壤色泽、性质或水份状况来识别土壤肥力,进行土地生产力的评估和分类的记载。在禹贡篇和管子?地员篇中就有当时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土壤分类评级的实际记载。据禹贡篇记载,夏禹治水后,将九州土地的自然肥力估计为上、中、下3等,每等又分上、中、下3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距今2630余年的战国时的管子?地员篇将土地分为3等18类,每类又分为5种,共90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土地评级的著作。古代土地分等定级主要用以制定田赋等级标准和确定地租的依据。在现

4、代,土地分等定级成果有了更多的用途,除了为土地估价提供控制区域和为确定土地税额、土地征用补偿等提供依据外,还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组织城乡土地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按城乡土地的特点不同,土地分等定级可以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的一项工作。其等级是揭示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土地价值规律。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是对其生产力大小的评定,也是通过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成果直接为指导农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服务。TOP第二节 土地性状调查*

5、一、土地自然属性调查二、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调查 土地性状调查是指对土地性状指标的调查,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一、土地自然属性调查土地自然属性包含着许多具体的项目指标,涉及多种专门的调查知识和方法,有专门的论著可以借鉴。本节仅就其地形、土壤、农业气候、植被的调查内容作简要介绍。(一) 地形地貌调查主要查清地面的地貌类型、坡度、坡向、绝对高度(高程)、相对高度(高差)等。1. 地貌类型从大的方面,地貌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它们在土地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有时为了较细地考察土地性状,从地形特征的角度还可再细分。如: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2. 坡度坡度是指地面两点间高差与水平

6、距离的比值。坡度大小对土地性状影响很大,它与土壤厚度、质地、土壤水分及肥力都直接相关,制约着土壤中水分、养分、盐分的运动规律,是各类农业生产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各地在农业利用上划分坡度级的标准很不一致,特别是南北方之间,目前除考虑到适用于规划耕地利用的需要外,划分土地坡度级的重要指标还在于考虑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尤其是土地垦殖的临界坡度。3. 坡向破向(即坡地的朝向)是坡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基本条件,对地面气温、土温、土壤水分状况都有直接的影响,对于某些农业生产(果树病害、作物适宜性)尤为重要,对于居民住房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坡向可从地形图上判读或在实地测量。4. 绝对高度(海拔高程)地面高度通常

7、是农业生产利用,尤其是一些农作物适宜种植的临界指标,对于农、林、牧分布也极为重要。我国的海拔高度起始面为黄海平均海水面,称为黄海高程系。根据地形图上的高程点注记及等高线,可直接从地形图上查得任意位置土地的绝对高度。5. 高差表示地面上两点间的高程上的差值。由于地面各点的绝对高度可从地形图上判读,所以高差同样可以从地形图上推算而知。高差为区分地形特征、考虑灌排条件以及为农业技术的运用提供依据。(二) 土壤调查土壤性状是土地性状的主要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农业土地利用来讲,土地的生产性能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即土壤供给和调节作物所需水分、养料、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因而土壤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肥力水

8、平。农作物产量是反映土地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单纯从农作物产量来考察土壤质量性状,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需一系列附加条件。最好能在土壤供肥过程发生之前就能判断土壤供肥能力。土壤调查的项目很多,其中一些项目,针对不同地点和不同用途,其调查的价值相差极大,在调查前需认真选择。调查的项目主要是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及构造、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侵蚀等。(三) 农业气候调查农业气候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光照强度、热量、水分等要素。光照强度只在个别地区才会有过大或过小的情况。光照的显著差异,通常是小气候的特征之一,在考察小气候条件时有必要调查这方面的资料。热量对农作物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热量以温度表示。常用

9、指标有农业界限温度的通过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大多作物均以大于10C的活动积温为指标)、霜冻特征等。水分条件对于作物生长尤其是作物的生产率关系甚大。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抑制作物的生命活动。主要调查内容为年降水量、干燥指数等,尤其是农作物生长需水季节的降水量。有条件时最好统计降水量高于或低于某作物需水值的累计总频率,即降水保证率。对于空气中的水分,可通过测定空气相对湿度、测算湿润指数(或干燥指数)或者计算干燥度来调查。(四) 植被调查主要查清植被群落、盖度、草层高度、产草量、草质以及利用程度等。群落通常以优势植物命名。盖度则以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占地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它们共同反映了当地对植

10、物生长的适宜程度及适宜种类,是土地质量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指标。草地调查在荒地及草原等地区尤为重要。草层高度是其首要指标,主要是指草种的生长高度。其营养枝的高度称为叶层高度。它们是草层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按植株的生长高度、健壮程度等可将草被的生活力按强、中、弱加以分别调查。草被更为有效的反映指标是草被质量和产草量。对于草被质量,主要是调查可被食用的草的数量和营养价值,以及其中有毒、有害植物的种类及分布。二、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调查TOP土地利用从来不是一项只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向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这方面的有关项目指标非常多,有许多是社会经济与农业经济调查的内容

11、,这里仅就主要调查指标加以介绍。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从地理分布来讲,重要的在于反映土地与城市、集镇的相对位置,与行政、经济中心的相关位置,与河流、主要交通道路的相对关系。可以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和调查查清上述要素的分布、相互距离、各自规模、利用(效益)程度等。对于城市用地,“位置优势”往往是衡量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对于农业利用,虽然位置的作用具体表现上与城市不完全一样,但它依然十分重要,是决定土地利用方向、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方面除对道路分布、等级、宽度、路面质量、车站、码头等有必要调查外,对当地货流关系的调查有时很有必要,因为它对于开发产品,疏通流通环节,充分发挥土地

12、资源优势,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交通条件调查中,有时也需对运输手段、运输量做出调查。2. 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及劳动力对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是重要的因素。应当查清人口、劳动力数及其构成情况。尤其应当调查统计人均土地、劳均耕地等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此外,人口增长率、人口流动趋势也可为调查的指标。3. 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农、林、牧、渔生产结构与布局,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的方向,应当加以查明。作物品种、布局、轮作制度、复种指数、农产品成本、用工量、投肥量、单产、总产、产值、纯收入,林木积蓄量、载畜量、出栏率、牲畜品种、鱼种类等,可根据研究土地资料的目的,有选择地加以调查。农业生产条件,

13、如水利(灌溉、排水)条件,包括水源、渠系、水利工程、机电设备,往往是对土的质量水平有关键作用的因素,应加以调查。此外,与农业机构有关的机械设备、机械作业经济效益等指标在机械化作业地区也是很重要的。4. 土地利用水平上述不少指标与土地利用水平有关。除已叙述的项目外,主要有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组织利用方面的项目。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可以对反映当地土地质量水平的指标作调查,如土地垦殖率、土地农业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田土比、稳产高产农田比重、水面养殖利用率等;土地组织利用方面,主要有农、林牧用地结构和地段形态特征的调查。5. 地段形态特征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地段形态特征是很重要的调查项目。它是指一定范围

14、土地的外形及内部利用上的破碎情况,是影响土地高效利用的因素。调查具体项目指标按需要选取,小到每一个地块的耕作长度和外部形状,大到一定范围内土地的破碎情况,甚至一个土地使用单位的相连成片的土地的规整程度。土地范围规整程度可用规整系数、紧凑系数或伸长系数来衡量。TOP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为城镇规划区的全部土地及独立工矿区土地。(一)城镇土地等级体系为正确反映城镇土地质量的差异,土地质量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城镇土地等别反映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差异。它是将各城镇看做一个点,研究整个城

15、镇在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区位条件影响下,从整体上表现出的土地质量差异,土地等别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城镇土地级别反映城镇内部的土地质量差异。通过分析投资于土地上的资本、自然条件、经济活动程度和频率条件得到收益的差异,并据此划分出土地的级别高低。土地级别的顺序是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的。土地级的数目,根据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地域组合的复杂程度,一般规定:大城市510级,中等城市47级,小城市以下35级(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体系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即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算评定法、地价分区定级法。1.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土地的使用价值或价值及其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并以此划分土地级别的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的指导思想是从影响土地的使用价值或质量的原因着手,采用由原因到结果,由投入到产出的思维方法。即通过系统、综合地分析各类因素和因子对土地的作用强度,推论土地的优劣差异在空间上的分布。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