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2013 年6月 20日上午 10 时许,中国首次举行太空授课活动。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 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十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A. 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 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 云与我俱东。”这体现了()
2、A. 绝对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 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3.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 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A. 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 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 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4. 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 否定了事物的相
3、对静止D. 否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 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 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 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 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6. 中央气象台2013 年 10 月 30 日发布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西南地区淮河流域等地有小到中雨。东北平原黄淮江淮等地有轻雾或霾,材料表明()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 B.C.D.7.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
4、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8.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下属于规律的是()A. 水往低处流B.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C. 新陈代谢D.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9. 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破旧立新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10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的成功返回以及“嫦娥二号”的成功实施,表明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上 天”的技术,但是“入地”的本领还非常有限。例如对地壳运动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人们还不能够准确预测地震 发生的时间
5、、地点和强度,以致地震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由此可见()A. 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运动的规律B. 有些规律是可知的,有些规律是不可知的C. 如果认识了地震规律,就能改变地震规律D. 真正把握规律,才能有科学预见性11. “十月原本是南京最美好的季节,可如今雾霾已连续几日萦绕金陵城。大家还记得上次的蓝天白云是什 么时候出现的么?”昨天一出门,不少南京人就感觉到,眼前一片灰蒙蒙的,遥看远处,看不真切。同时,空气 中还隐约有一阵烟味。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 自然和谐共处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A. B
6、.C. D.12.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 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 道理是(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 的尊重 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B.C.D.二、非选择题13.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 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7、,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 平不断提高,机械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但是随着人类活动 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应该和谐 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14. 辨析: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是无法认识的。参考答案1. 【解析】 A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项不符合 题意。材料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答案】 C2. 【解析】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是说诗人在行船上看云,觉着云是静
8、止的,其实诗人 与云都是在运动的, C 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 C3. 【解析】 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背景,考查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 B 项没 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项夸大了当前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水平,故选 A。【答案】 A4. 【解析】 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船在运动,否定了运动的绝对性。因 此选 D。【答案】 D5. 【解析】 “客观实在”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因此选 B。【答案】 B6. 【解析】 气象台能够预报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故正确,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故正确
9、;物质的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错误;因此选C。【答案】 C7. 【解析】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A 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项错误;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答案】 C8. 【解析】 A、 D 都属于现象的联系,“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作用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是遗传规律的结果。B属于计划、规则,不具有客观性。只有C符合题意。【答案】 C9. 【解析】 事物运动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文物保护亦是如此,漫 画正是从反面告诫人们,大拆大建让文物的历史积淀出现断
10、层,实际上割断了历史文脉,背离了文物保护自身的 规律,C正确。【答案】 C10.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 A、B、C 表述错误, D 项正确。【答案】 D11.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故错误; 符合题意,因此选C。【答案】 C12. 【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 问题,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题意,故选C。 说法错误。【答案】 C13. 【解析】 本题为限制型问答题,要
11、求在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范围内回答。材料设置了从古代到现代,人 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由古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近代人主宰自然,再到现代人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些 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答案】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 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 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4. 【答案】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规 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 此得出规律是不能被认识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 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 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