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治、德治、法治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286158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权治、德治、法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权治、德治、法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权治、德治、法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权治、德治、法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权治、德治、法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权治、德治、法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论文题目:现代公共权力中的权治、德治与法治从公共伦理学的视角学生姓名: 李强 090107046学 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专 业:09级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上关于权治、德治、法治的争论似乎古而有之,而如今世界上关于这个问 题的讨论更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而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站在历史的高度更加宏观上阐述了人类社会治理方 式的历史演变。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第四章中明确提出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有三种选择, 他们分别是权治、法治和德治。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以权治为主,在法制规 范下也有着权治的内容,而德治是受排斥的;公共管理要确立的是道德的制度体 系,他把法

2、治与德治统一起来。当然,在公共管理之中,也会包含权治的内容,但 是权治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仅仅存在于一些特定的领域,是作为一种极其边缘化的 治理手段而存在的。从制度层面上来看,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是三种不 同的制度体系依次更替的历史进程。从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向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 的发展,是法制取代权治的过程,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又是一个德治取代 法治的过程。今天,人类社会对德制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公共管理伦理学正是要 揭示这一历史必然性。一、权治权治也称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 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

3、的 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关于权治,我国古来有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我国都是人治 的社会,从根本上看权治主要存在与统治型治理模式中,但是在权治社会中也同时 会包含着法治与德治的成分。例如,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一些关于刑罚 方面的法律;在古代雅典,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属于法治的内容,古罗马甚至被 现代学者认为是法治的典范。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权治社会中制度化的法 治并没有形成,这里面的法治依然是为了人治而服务的,法治与德治是权治的从属 和附庸。只是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才开始探求制度化法治的进程。特别是近代西方 思想启蒙运动后,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法治理念,他才成

4、为法治得以广泛的遵守和 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二、法治现代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几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根据法治原则来建构 的。什么叫法治呢?所谓法治就是依法治理,是指法律制度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基础 调节作用的过程。从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来看,法治的社会秩序是一种较为稳 定的社会秩序,它不是把社会矛盾积累起来,而是把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化 解为具体的和日常的矛盾与冲突。法治的目标追求是:把社会生活的一切层面都纳入依法规范的轨道上来,用法 律意志的不确定性取代权力意志和个人情感因素的不确定性。所以,就法治的本意 来看,他限制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权力因素,我个人认为法治的本质就在于限权,对 国家的政府

5、的各项权力加以限制。这是书中的观点,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有点矛盾,本来法律就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而法律的贯彻必须借助于权力因素,离开了权力 有法也不能治。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法治是离不开权治的。权治与法治的分歧:尽管,今天我们已习惯赋予法治以褒义,赋予人治以贬义,但是如果作为统治 方式来看,这两种方式治并不具有我们今天通常赋予其的那种褒义或贬义。大致说 来,法治论者认为治理社会和国家主要要依靠法律规则,而人治论者认为治理社 会和国家主要要依靠优秀的、有智慧的治理者。两者最终所追求的目标实际并无很 大差异。那么,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治与法治的争论的焦点又在什么地方呢?在我 看来,焦点并不在于目标,而在于

6、方法,在于可行性,特别是在于针对具体的社会 环境下人治或法治的可能性。在古代,由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就崇尚人治,而且广大 民众都是接受的这种思想,所以在我看来古代有那种人治的文化,社会大众也没有 现代人法治的意识,所以在当时那个特定的环境中人治有存在的社会基础。而到了 近代社会,特别是启蒙思想家提出法治理念后,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这种理 念演化为人们的普遍理念。社会由人治转化为法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 权治到法治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德治德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德治是中国古代提出的的治国理论,是 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在维护封建统

7、治 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律的本性在于规范,但是法治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它神圣化和绝对 化,甚至开始蔑视道德规范的功能,殊不知在社会生活的很多层面法律是约束不到 的,世界上没有一部能够涉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只能靠道德来 约束。当一个社会普遍的蔑视道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在潜意识中 有敌视法律的倾向了,并会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出来,这时法治也会偏离其理想的状 态。因此,德治与法治是互助的,二者相辅相成。德治只有以法治为前提和手段时 才能实现。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德治就是依靠道德治理。很多人把德治看做是单纯的用道 德来约束,我想这是一个误区。德治与法治是不可分离的。道德是

8、人们内心的法, 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拥有道德的人们就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无论在何种社会治 理模式下,法律都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形式,他通过权力与义务的合理配置及对不遵 守法律的人的处罚去促使社会主体遵守法律,从而达到特定目标。一个社会选择法 治还是德治主要是由于它的社会治理模式类型决定的。统治型和管理型的社会治理 模式都无法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只有在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才能把法治于 德治统一起来,而且这是一项合乎历史潮流的事业。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是最好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国情,都有 适合本国的模式,适合本国的才是最合理的治理模式。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权治历 史,现代社会无法根本摆脱人治的阴影,认真分析当代的中国,法律的权威依然不 能得到足够的尊重,甚至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也不能有效维护,而是被束之高 阁;权力依然没有得到有力的监督和限制,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 道德规范随着改革的深入而被打破,但是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的 道德在迅速滑坡总之,我们面临的社会治理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目前的中国法 治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人治权治,所以现代中国应该大力加强 法治,同时在这道德迅速滑坡的年代还要加强道德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