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284506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唐宋词的形式特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唐宋词的体制和形式特征。本章基本为理论介绍,可结合附录中的词谱及例词,进行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分析。在大致了解词的体制及形式特征之后,如有兴趣,可认真钻研和阅读附录中的词谱及例词,这对于欣赏唐宋词的韵律美会有很大的帮助。第5节 横的保制词在形式上与唐代近体诗截然不同,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从诗体演化而来的,但主要还是由它作为燕乐 曲辞的性质所决定的,词的体制要受到乐曲形态的支配和制约。综合来看,词体特征主要体现在按谱填词、 调名、分片、用韵、长短句、字声这六个方面。一、按谱填词i f j弋八“卄:-L牛占? fu- Jt.F闰个脅卞也31缶.为耶丄恳*AA AAA * -敦煌发

2、现的唐代音谱词谱和音乐完全脱离了关系,词谱是在唐宋词作的基础上,按照不同词调的字句声韵总结出来的一套格 律,这实际上和近体诗的声调谱已经差不多了。当然在宋代就已经有词人不用音谱填词的,因为按音谱填词 一方面需要词人知音识曲,有较高的音乐修养,但多数词人未必精通音律;另一方面,乐曲本身也在不断变 动中,有些词在唐代很流行,如渔歌子,但在宋代它的唱法就已经失传,但宋代人照样还在填这首词, 不过就是按照唐代人作品的格律依样画葫芦而已,明清以后,更是只能采取这种方式填词了。明代人张綖编 了一部诗馀图谱,可以算是现存最早的词谱了,他把唐宋词中作品按不同的词调进行比对,总结出一个 基本格律,注明平仄,白圈

3、代表平声字,黑圈代表仄声字,半白半黑的表示可平可仄,但他的这部书错误的 地方很不少。后来清代人万树编的词律就较为完善,它收录了六百六十个词调,订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 康熙年间王弈清等人编钦定词谱四十卷,收录了八百二十六个词调,在每个词调下注明调名的来源、句 法的异同,尽管还有增补的余地,但已经可以说是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词谱了。二、调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我们看任何一首词,都知道它有一个题目,如浣溪沙、水调 歌头等,但这个人写浣溪沙是这个意思,那个人写的浣溪沙又可以是另外的意思,这说明浣溪 沙并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而只是调名。这里首先要提到两个概念:词调和曲调。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 乐形

4、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依附于曲调,它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以及字声,主 要取决于曲调;但词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一经成体之后,它就可以脱离曲调,作为一种新的格律诗体而被 运用。调名本是曲名,它的作用有的是表示其音乐内容,如更漏子,更是晚上打更的梆子,漏是古 代用以计时的用具,子就是曲子,说明它最初是一首晚上演奏的小夜曲;又如浣溪沙本来也是描写女 子溪边浣纱的情景。还有的是表示曲调的性质和令、引、近、慢等乐曲类别。总的来说,调名就是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由于每个词调各不相同,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一旦选定,就必须按照这个词调的规律去填词。因此一个词调的名

5、字就沿用了它的曲调的名字,而不另外 据词意立题。因此调名只相当于是一个表明这首词的形式的符号。有的作家觉得有必要的话, 就在词调名之下加一个说明性的文字,可长可短,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在调 名之下就加了四个字赤壁怀古;姜夔作词则喜欢加一个长达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小序。三、分片片,就是遍,乐曲一段,叫做一遍。片也叫做阕,是停止的意思,表明一段乐曲的终止。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居多。现代乐曲有两段式、三段式,唐宋时的乐曲也有一段、两段、 三段、四段的区别,因此词调也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不同的体式,一首词分成几片,就是由几段音 乐合成完整的一调。初期的短词小令,乐曲只有一段,称为单

6、调、单遍。乐曲两段合为一调的,称为双调, 这是词的基本形式,其中有的词调前后两段完全相同,有的差别极大。乐曲三段或四段合为一调的,就分别 称为三叠、四叠。其中四叠的词很少,象莺啼序长达二百多个字,可算是最长的词调了。正因为词 的分片是由乐曲的分段决定的,因此不能根据词意文义随意上下变动。四、用韵词的押韵位置各调不同。诗一般都是两句一韵,这叫隔句押韵,而词则除了隔句押韵外,还出现了其他 各种复杂的押韵方式。有的词韵位非常密急,句句用韵,有的词韵疏朗,甚至多达六句才押一个韵,还有的 词押韵位置疏密相间,变化繁复。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仍是在于音乐的要求。古代乐曲中有一个基本单位 叫均,乐曲中的一均,

7、就是一个乐句,若干乐句组成一个乐段,若干乐段就组成一首乐曲。而词中的一韵 相当于乐曲中的一个乐句也就是一均。由于一个乐句的歌词,可能是一句唱词,也可能是好几句唱词组成的 这样就形成了不同词调或疏或密的押韵位置。另一方面,词中押韵的地方大都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元代有 一个歌妓叫李定奴,她在勾栏中演唱八声甘州词,这首词共八韵,也就是有八次停顿,当时的听众在她 每唱完一韵之后,都要喝采,共喝采了八声。而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停顿之处不同,所以它们的韵位 也就跟着不同。因此一首词中哪里必须押韵,哪里不能押韵,都是规定好了的,这一点欣赏时尤其值得注意五、长短句词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诗虽然也有长短

8、杂言的句子,但五、七言是其基本句式,近体诗中还不 能有长短句。词的句子却是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词的分句,与曲拍有关,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是 由曲调的节拍决定的,一般来说,拍缓则字多句长,拍急则字少句短。词适应乐曲的节拍而采用长短句,就 比诗句更接近语言的自然状态,适合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它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和谐的声调,即使不付之歌唱 我们现在吟诵起来,也仍然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由于曲拍决定句式,古代有些精通音律的词人,在填词时 可以按照音乐的需要增加或减少一、两个字,却并不妨碍协律和歌唱,不会破坏词的动听。六、字声词的字声配合更为严密。词的字声基本上和近体诗类似,但词在当时是要唱的,为了演唱

9、的需要,它的 字声变化就远远比诗要多、要复杂。诗的字声一般只需分平仄,而有些词调则还要严辨四声阴阳,应用阴平 的地方不能用阴平字,该用去声的地方,就不能用上声或入声,反过来也一样。因此填词有审音用字之说, 用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曲的音调。古代一些号称知音的词人,在这方面就特别讲究,而且越到后来越讲究, 发展出辨轻重清浊等一系列规则。襟.査彳司调亠一、关于宫调唐宋两代创制的词调数量非常多,根据万树词律和王弈清等钦定词谱著录,现存的词调至少在 一千个以上。这些词调都分属于不同的宫调。宫调是音乐上的一个名词。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五音不全, 这五音指的便是古代基本的五种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音乐简

10、谱中的1 (do)、2 (re)、3 (mi)、 5 (so)、6 (la),后来又增加了变徵和变羽,相当于4 (fa)、7 (ci),这样就形成了七音,这是最基本的 音乐单位,代表了音乐声音的高低。七音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首先知道了其中一个音的音阶,其余六 音都可以推导出来,但这第一个音阶如何确定呢,古人就用十二律来定音阶的高下。这十二律包括黄钟、大 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C调、D调等, 在每一律中都可以奏出七音。以宫音与十二律相配,形成十二宫,以其他六音与十二律相配,形成七十二调 合起来就叫宫调。因此在理论上,宫调有八十四个。

11、但隋唐燕乐由于主要采用四根弦的琵琶来演奏,这样 就只有四音而不是七音,而每根弦上又只可以奏出黄钟、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夷则、无射七个律而不 是十二律,因此最多就只有二十八调,这二十八调就是唐宋时实际运用的宫调。它们的正式名称就是大吕宫 黄钟商等,下面只列出它们更常用的通俗名称:(1)宫声:正黄钟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 宫、黄钟宫。(2)商声: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3)角声:越角调、 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4)羽声: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羽调、 般涉调、高般涉调。后来到了南宋时候,由于多改用笛子一类的管乐器伴奏

12、,所能使用的宫调更少了,只有 七宫十二调,包括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以及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 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每个词调都属于一个宫调,词调就 是按照宫调来定律的。宋代不少词人的作品集,或者是在词调下注明宫调,或者干脆就按照宫调顺序来编排 当时对宫调是非常重视的。二、词调的来源唐宋时代流传至今的千百个词调,就其音乐成份而言,有接近传统的清乐的,有属于来自西域的胡部诸 乐的,当然大量的是出自燕乐系统,此外还有一部分是金元音乐。这些词调的来源是什么?最初的作曲者又 是谁呢?一般而言是来自以下六种情况:1、来自民间民间流传

13、的一些民歌民谣,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成为词调。最著名的例如竹枝,本来就是四川湖南 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来到四川巫山县,看见当地的小孩子吹着短笛、打着鼓唱竹枝,他觉 得符合黄钟羽的宫调,后来他就仿作了几首竹枝词,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 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它的格律与七言绝句诗一样,所以也被看作是诗。从它情歌的内容、谐音双关的 手法等方面来看,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又如麦秀两歧这个词调,本也是民间乐曲,后来演奏时要由演I员扮作贫苦女子,穿着破烂衣裳,背着小孩,拎着竹筐,一边唱,一边作出拾麦的动作。这个曲子本是描述喜好,填作词调,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农民拾麦勤苦的,声音十分凄凉悲哀。民间的这些乐曲,因文人的2、来自外域或边地唐代时,西域音乐大量传入,这些乐曲传入后,有的沿用了原 来带有异域特色的名称,有的后来改为汉名。如词调中有望月婆 罗门、婆罗门令、婆罗门引等,这些都来源于印度乐曲婆罗门,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有可能也是根据婆罗门 加工改制而成的。有些词调就以边塞地名为名,如前面曾提到过的八声甘州词,甘州就是如今的甘肃张 掖,又有石州慢,石州就是现在山西离石,甘州、伊州、凉州、熙州、石州、渭州,大西北的这些地区 位于西域音乐传入中原的通道,这里流行的音乐就带有西域胡乐的成分。还有来自南疆的乐曲,往往以蛮 字命名,如菩萨蛮,据说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