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2797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公社】http:/所有资料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QQ:7647230794.1 清朝晚期文化(一)(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 目标导航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新式学堂的创办;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过程与方法:(1)概括并分析思想界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历程。(2)归纳、概括科学技术的成果。(3)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4)评价清末的教育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极端艰辛的环境下,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刻苦钻研、勇于

2、创新的精神和热爱祖国、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难点分析: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是难点。正确理解此问题需要学

3、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研习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沧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地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一、向西

4、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1晚清思想界的发展及其特点师: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思想界的各个派别,请大家回忆一下,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的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生:(回忆并作答)师:那么,他们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生:(回忆并作答)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2页介绍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投影)时间学习内容代表19世纪 4060年代工艺技术地主阶级改革派19世纪7090年代“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理论)洋务派19世纪90年代社会科学,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生:(阅读并理解)师:(强调)三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互有渗透,只是侧重点不同。请大家注意这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

5、分析为什么思想界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如果感到有困难的话,请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桌也可以讨论。(投影)为什么各派会如此急切地向西方学习?各派向西方学习的具体背景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70年代中国经济上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这变化与学习内容的变化间有何联系?学习热点出现根本性变化是哪一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生:(分析、讨论并作答)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严复。2严复的

6、思想及贡献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73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生:(阅读课文后作答)师:严复毕业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后来又曾留学英国。所以他对西学的了解比康有为、梁启超更为系统、深入,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介绍也就更为全面。大家能不能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及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天演论所宣传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进步意义?生:(思考后作答)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胡适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

7、何等深入人心了。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二、科学技术的成果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分人物、称谓、主要贡献三类归纳主要内容。生:(阅读并列表)师:(检查并总结,如有条件,可选择学生做好的表格由学生自己到前面演示。或者由教师出示写有表格的幻灯片供学生参考。表格略)生:(分析表格并作答)师: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生:(分析、讨论并作答)师:同思想界的学习热点相一致,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那么,

8、他们获得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请大家引用课文史实加以说明。生:(讨论并作答)师:大家讲得都很好。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所以成就突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尤其令人感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讲讲詹天佑的故事。(事先布置一个小组准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注意向学生强调爱国主义的角度及限定时间)生:(作为小组代表讲叙故事,故事略)师:正是由于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员把个人的努力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才会取得令西方人也不敢小瞧的杰出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政治的变化,晚期教育也开始了革旧立新的过程,最突出的是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1新

9、式学堂的兴办师: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中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改革封建教育的主张。课文向大家介绍了洋务运动期间和维新变法期间的新式学堂。请大家阅读课文第75页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表格,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出发点是什么?新式学堂“新”在哪里?从时间看,其教学内容呈现出什么趋势?生:(阅读表格,思考并作答)师: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文维新运动期间的新式学堂的有关内容,比较一下,此时期创办的学堂比洋务运动时期有了哪些变化?生:(阅读课文,比较并作答)师:随着新式学堂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的加深,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出现了重大的变革。2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

10、除师:1904年,清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第75页的有关小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对比封建学制,此章程的进步之处是什么?(学生朗读后幻灯打出有关封建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的材料)生:(一学生朗读小字,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朗读后学生观看幻灯并作答)师:很好。这个学制的建立和实施,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官学、私学、书院等的学校形式,在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上均有了重大改变,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为近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一学制又有它的局限性。请大家思考一下局限性是什么?生:(思考并作答)师:为

11、什么会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呢?生:(思考并作答)师:我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清末的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使近代教育在迈向近代化的同时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此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此学制颁布的第二年,1905年,开始于隋唐时期,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课后大家有时间可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发展史。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请大家概括一下他们在发展过程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思考、讨论并作答)师:史学界称此现象为“西学东渐”,即西

12、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最终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逐渐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近代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不同阶段,各阶级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在危难中屹立不倒,在探索中不断进步。课后作业:思考题我们今天在某些方面向西方学习,那么我们应吸取古人哪些经验、教训? 课后记: 清朝晚期文化(二)(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 目标导航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

13、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过程与方法:(1)总结、综合归纳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2)分析近代文化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国近代文化成就与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又推动我国社会转变。(2)介绍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

14、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学潮流。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

15、”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课堂教学设计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这节课我们继续介绍这一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教师板书第二节课题)。一、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师:所谓“新史学”是指在进化思想指导下,运用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方法批判我国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写出能说明人类社会进化和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历史,使史学为救亡图存服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和史学著作纷纷传入中国,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传统。在“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中,一些史学家向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提出了挑战,以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为特点的“史界革命”在中华大地勃然兴起,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界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第一人。20世纪初,他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观点。在文章中,梁启超为旧史学列了四大罪状。请大家阅读课文第77页竖体字“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四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