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27620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1、 了解近体诗的分类和基本常识,了解唐代的两大诗派。2、 了解诗人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各自的状况。3、 会分析山居秋暝中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4、 体会从军行诗中悲凉慷慨的壮士情怀。5、 体会杜甫登高中忧时伤国、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6、 体会石头城景中寓情、言外见意的特征和借对石头城萧条景象的描写,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7、赏析锦瑟诗中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的艺术美感;体会诗人回忆往事,百感交集的情绪。 山居秋暝 王维【导入语】请同学们齐读黑板上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诗

2、句中都有“山,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近体诗介绍】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以唐为界,唐以前的诗歌格律格律指诗、赋、词、曲等关于字、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上要求不严,称为古体诗,唐和唐以后的诗歌对格律方面要求严格,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 近体诗句数句数没固定,可长可短,孔365句,短的只有2句。绝句4句,律诗8句,多于8句的叫长律或排律。字数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五字一句的叫五言,七字一句的叫七言,杂言有三七、五七

3、、三五七等。主要有两种形式:五言或七言。用韵不严格,可句句入韵,也可隔句押韵,一首诗可一韵到底,可中间换韵,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首句可入可不入,偶句必需押韵,一韵到底,只用平声韵。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需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

4、、登高和锦瑟是律诗,从军行和石头城是绝句。【诗人介绍】王维:字摩诘,蒲州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15岁起,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

5、,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书蓝田烟雨图 ) 他的诗各体擅长,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 28 卷。【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介绍】 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述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述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

6、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诗句疏通、内容讲解及诵读提示】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表达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黄昏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颔联写山中美丽的自然景色,颈联以自然美表现人格美,写山中人迹富于动态,富有生活气息。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艺术赏析】一、通过对山水的描述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

7、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用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成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构成一种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表现诗人远离尘俗,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怎样的写法?回忆总结各种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结构形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伏笔铺垫表现手法表达技 巧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通感、对偶、反讽、设 问、反问、借代、互文 描写手法:正

8、面直接、侧面间接、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白描、 工笔、曲笔、渲染、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 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托物寓理、借古讽今、怀古伤心 附补: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光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述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绝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一切描写表达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

9、不模糊或遮蔽人物的形象。 工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述物象。 曲笔:先层层铺垫,设下伏笔,有时还有意拖延,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逗人一笑。当然写文章不会像说相声那样“挑逗别人,但表现手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比如,古代有个富翁想为母亲祝寿,请唐伯虎题诗作画,唐伯虎起笔第一句写道:“高堂老母不是人,在座大惊失色,可他不慌不忙地写出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人们便转忧为喜,长吁一口气。接着他又写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面如土色,怒目而视,正要发作,唐伯虎笔锋一转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寿星,众人一看啧啧赞许,富翁满

10、面带笑也连连称好。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牵动人的感情神经,主要是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而且内容大起大落,反差很大,当人们如坠云雾时,唐伯虎笔锋一转,顿时眼前又豁然开朗。明确:这首诗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竹喧、泉流、莲叶是动,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总结】本诗通过写山间秋天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持续隐居的愿望。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导入语】在讲上一首诗歌山居秋暝时,我们说到,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是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上节课介绍了山水田园诗,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边塞诗。什么叫边塞诗呢?它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呢?它的内容包括什么呢?现在介绍一下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以擅写边塞战争和边

11、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而得名。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这节课我们学习边塞诗的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王昌龄。【王昌龄介绍】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因做过江宁丞和龙标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称。诗歌涉猎面广,除边塞诗外,还有宫怨诗长信秋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2、闺情诗等。 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为七绝压卷诗文书画中压倒其他作品的最正确之作之作。【题目介绍】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表达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7首,这里选的是第四首。【诗歌讲析】师:“青海长云暗雪山二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生:青海湖、浓云、暗淡无光的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苍凉悲壮。师:在这样的景物环境中,将士们在做什么呢?寄托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生:戍守边境,眺望来路上的玉门关,寄托了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难之感。师:由此可见,一二句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那么,第三四句的抒情

13、方式和一二句有什么不同呢?生:三四句直接抒情,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总结】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把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难之感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上句写出战斗之艰难,战事之频繁,下句写出将士的豪情壮志。这样,达到了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 登高 杜甫【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在这首诗中,王维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新美好的秋景图。那么,是不是在所有诗人笔下的秋天都是一样美好的呢?现在让我们看看杜甫的登高,看看他笔下的秋天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杜甫介绍】杜甫:字子美,初唐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

14、父。青少年时期,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后到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颠沛流亡。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到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晚年漂泊鄂湖北、湘一带,最后病死于赴郴chn州途中。杜甫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他的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强的人民性,被誉为“诗史。在诗歌创作上,他各体兼善,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的诗风。在唐代诗坛与李白双峰并峙,并称“李杜,被人称为“诗圣,影响深远。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其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重阳之节,登高望远,想到国事不宁,自己又贫病交加,不禁悲从中来。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赞曰: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胡应麟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诗歌赏析】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写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