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271991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I、基础知识一、“百家争鸣”的局面1、 背景:社会大变革(1)经济: 崩溃(2)政治: 崩溃,周王室衰微(3)阶级: 的崛起(4)文化教育:“学在官府”发展为“ ”,出现一批学者和思想流派(称为“诸子百家”)2、主要派别(1)道家: (2)墨家:墨子(3)法家:韩非子(4)儒家:3、影响:(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中国历史上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发展1、 春秋应运而生创始人孔子(至圣)贡献:(1)思想:A、核心是 ,就是“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本思想:主张“ ”,“节用而爱人” C、伦理

2、观:“性相近也。” (2)教育:A、兴办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主张“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3)整理六经: 2、 战国成为蔚然大宗(1)孟子亚圣主张:A、“ ”,主张“施仁政于民” B、发挥民本思想,认为“ ” C、伦理观:“性本 ”(2)荀子主张:A、施政用“ ”和“ ” B、君民关系: C、伦理观:“性 论”II、讨论提高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说,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却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原因何在?III、高考回放:1、(2002年全国卷)“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

3、“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2005年江苏卷)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 C. D.3、(2004年上海卷)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住学生议论为什幺送这件礼物。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IV、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

4、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 B、诸侯重用“士” C、社会变革 D、诸侯争霸3 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 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理学的出现4 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在战国时期 B、提出“民贵君轻” 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D、主张“性本善”5 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 B、主张维护“周礼” 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6 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 B、春秋 C、乐 D、论语7 孟子的

5、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 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 C、提出“三纲五常” D、主张人性本善8 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9 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 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 C、形成完整体系 D、完成思辨化过程10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A、“有教无类” B、“当仁不让于师”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而知新”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孟子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继承有何表现? (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此有人说孟子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其中包含“民主意识”,你的看法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