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26163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与自然当和谐共存 由电影金刚引起的思考 回眸20世纪,当人们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欢呼雀跃时,寂静的春天的问世使所有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描绘了当代人类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全球困境,人们努力从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积极寻找出路,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生态危机却日益严重。所谓的“生态问题”即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在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生态失衡。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

2、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些地区己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据数字统计,2005年监测的522个城市中,42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61的城市达N-级标准,397的城市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酸雨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酸雨覆盖面积己占国土面积的3096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七大重点流域地表水污染普遍,城市河段污染突出,各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湖泊

3、呈富营养化状态。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67亿吨,其中有大量危险废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对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城市垃圾年产生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1999年己达14亿吨,仅少数经过无害化处理,垃圾围城现象比较普遍,二次污染严重。严重的污染是影响居民健康和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虽然在某些局部地区有所好转,但由于人口压力所造成的资源困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整体上依然呈现出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趋势。我国虽是地大物博,但人口的巨大亦是无与伦比,13亿的巨大人口几乎使得每一种资源都非常匮乏。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

4、为0777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的I3。我国森林方面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森林覆盖率虽有所上升,但生态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成熟林比例却不断下降。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我过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为严重的国家,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滥捕乱杀野生动物非常严重,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问题屡禁不止。高等植物中濒危的物种有40005000种,约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高

5、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生物的多样性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各种物种构成了地球的生命,并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的条件,失去它们,人类也将无法生存。“生态危机”意昧着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着危机。远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存在亿万年的大自然,它与人类的命运和生活密切相关。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起源于自然,由于自然的选择又一跃成了万物的灵长,但人类永远离不开自然,离不开对自然的依靠。正因为如此,人类随时随地都在与自然界“打交道”。无论是作为万物生命在栖居中展现的大自然还是顺应天地法则生命秩序的自然状态,自然一直处于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而与人的生存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首先,生态危机限制了人类的实践活动。

6、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通过加工和改造自然物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然而,人类利用自然是有选择性的,其选择自然的基础是建立在自然具有可选择性基础上的,惟有如此才能使得人类的生存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当人类所面对的自然已满目苍夷之时,便失去了它的可选性,人类也便失去了他的承载体自然。 其次,生态危机妨碍了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维持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人类得以生存发展,从客观条件上,依赖着自然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如空气、水、阳光、土地、植物、能源等各种资源,保证了人类繁衍发展、生生不息。当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大自然失去局部范围内自我调节的能力时,人类生命所需的天然的物质资料的获取就会越来越困难,当人类失去了从自然直接

7、取得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资料时,其生命就会变得异常脆弱,健康和快乐都会变得遥不可言。 再者,生态危机影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自然界中所有系统的存在都不是自在的和孤立的,都处在和其它系统的相互联系之中。任何生命只有从环境中补充、转换和积蓄能量,才能得以维持并始终充满活力。但是,由于人类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生产出包括化学合成物在内的各种产品,同时遗弃大量分解速度极慢且含有毒性的废物,使物质流动失去了完整的循环。这就意味着人的生命存在可能被孤立了。我们既难以从自然界中摄取维持机体存在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也难以分解人的生命活动所遗存下来的废弃物。 “生态危机”的出现,与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

8、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这种观念的主导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合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自然规律;当人们往往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时,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就如影片金刚中:人类强制把“金刚”带离它原有世界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激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社会危机,迫切要求人们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危机,惟有通过伦理道德的渗透,推动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变才是拯救生态危机的最终选择也是根本选择。生态危机除了带来严峻的生存危机之外,还在深层次上透现出了人类以往自然观和道德观上的一些缺失,这主要就体现在将人的需要或利益绝对化,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需要的承载是有限的;同时利己主义道德观念的流行导致的人际关系的恶化,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无关系,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总是需要一定的社会建制的。那么,要解决生态危机必然就要求人类形成一种新的伦理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