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26071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项重要任务。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我们不难看到数与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也在悄然发生巨大的变革。变得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变得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运用计算方法,变得强化口算能力和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我们也发现,现在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特别是进入高段后,小数、分数的出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大不如前,老师们习惯于把错误归咎为学生“粗心马虎”所致,其实不然,孩子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

2、因: 一、心理方面原因 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 1感知不正确。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236 103抄成2361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注意不集中。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

3、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一部分计算导致错误。 3短时记忆出错。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作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4强信息干扰。 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

4、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于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如,125 8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12581258式题,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12581258=10001000=1,“凑整”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5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将

5、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末位对齐,这是受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初学带分数减法时,分数部分不够减,要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借1,有些学生受整数减法计算法则干扰,不管题目被减数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一律借“1”当“10”进行计算。 6情感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出现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错,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

6、常用数据如254,1258,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2算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如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算理的理解。 3技能未形成。 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我们有的老师因未能很好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未理解,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化在探究算

7、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非智力方面原因 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把题目抄错,数据漏抄等等。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有多少学生错,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1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

8、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加强“听算”。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1)乘法中特殊积52,254,1258等;(2)120的平方数;(3)10的积;(4)常用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

9、0.05=5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2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203时,可以先算23:6,再把“6”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6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也就是6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3、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