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例分析1.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25899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例分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课例分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课例分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课例分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课例分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课例分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例分析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 史 课 例 分 析 故县镇秦岭学校张盈娜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包括:“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等内容,地位很重要,它标志着九一八事变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侵略与反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掌握“七七”事变的史实,让学生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并以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二)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两个子目:一是“卢沟桥事变”,二是“

2、南京大屠杀”。这两目都是本课的重点。“卢沟桥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南京大屠杀”是无数屠杀惨案中的一个典型。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是本课的难点。本课的关键点是如何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右翼势力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创新精神,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贯穿情感价值教育和能力培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基础知识: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2.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3、课件、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访问长辈,调查日军在各地、尤其在厦门所犯的罪行,并上台演示讲解,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创造思维、动手和语言表达等能力。3.情感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上台表演“卢沟桥事变”的片断,使学生深刻认识侵华日军的骄横跋扈、蛮不讲理的嚣张气焰,以及中国守军义正词严、临危不惧、坚决捍卫主权的爱国精神。通过让学生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学生仇恨军国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二、教法分析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学过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教学的技巧,但教学中方法的使用并不是教师随心

4、所欲、信手拈来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取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反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图片导入法: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投影有关卢沟桥景点图片,让学生结合小学所学的卢沟桥知识上台介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就成功一半了。三、教学过程分析(一)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分配1.导入(约2分钟)第一目 卢沟桥事变 约10分钟第二目 南京大

5、屠杀 约10分钟小结 约3分钟(二)具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卢沟晓月问:这景观叫什么?让学生围绕卢沟桥回答。你们了解卢沟桥吗?小学时有没有学过?谁上来介绍,当一次导游?让一位学生上台介绍。卢沟桥是我国的历史名桥,并不是仅仅因为其建筑艺术,更主要是1937年在这里爆发了卢沟桥事变。(由此导入新课)一、卢沟桥事变1.事变前的形势2.血染卢沟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制课件)【播放“卢沟桥事变”片断】由几位男生上台表演卢沟桥事变时的一个历史情景。二、日军的暴行1、“八一三”事变(1937年)(投影有关图片)2、南京大屠杀【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片段】(让学生上台投影所收集的南京大屠杀图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并介绍所收集的当年日军在全国各地,尤其在厦门的野蛮行径,滔天罪行。)回顾小结,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做好课前准备。总之,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冲破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让课堂学习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学习,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史观和情感价值观,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