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256019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小数》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循环小数》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循环小数》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循环小数》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小数》案例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循环小数案例分析课堂实录:第一环节:游戏引入,初步感知“循环”的意义。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我先拍,你们再拍。生:好。师拍手:X XX 生:X XX X XX X XX 师: XXX 生:(急不可待) XXX XXX XXX 师:老师还没拍完你们就知道怎么拍了,如果一直拍下去会怎么样?(生:拍不完。)从刚才的拍手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循环 生2:无限师不置可否,随机板书循环。师:你能从生活中找出这种现象吗?生: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2、电扇3、呼吸(师解释:一呼一吸)4、植物生长(师解释: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师:看来生活中的这种现象真不少。其实数学中也有这种现象,例如:出

2、示已提前准备在黑板上的题目:1、2、4 3 7 4 3 7 4 3 7学生手举得高高的,纷纷说出循环的图形或数字,老师一一肯定。接着问:为什么要用省略号,不用行不行?生:不行,省略号表示有很多,写不完。接着老师说了,数学中有一种数叫循环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循环小数。板书课题。接着出示了学习目标,生齐读、自读各一遍。分析:第一环节到此结束。仔细审视以上环节,我有以下几个思考:第一、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一步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理解情况的好坏。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对比分析等方法教学,才能

3、逐步抽象内化为概念。本节课老师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新知,之后学生举出生活当中循环的例子帮学生理解什么是“循环”,这个教学设计是非常不错的,给学生理解概念提供了熟悉的、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实际。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知道“一直不断的重复出现”的意思了,例子举得也很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的思维,在此也可以看出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而老师虽然比孩子接触知识时间早、了解的也更多,但往往会受定式思维的影响。即所谓:给孩子一个思考表现的空间,他会还你一个精彩。第二、通过拍手游戏引出“循环”的意义显得比较仓促,包括后面举的数学题的两个

4、例子都没有很准确的让学生理解“循环”,或许老师以为学生已经明白了,处于只能意会而不能准确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但我认为,老师在这两个小环节里,都只弄清楚了循环的其中一层含义“一直不断的重复出现”,例如有学生用“无限”来说拍手的特征,而对于“依次不断”这个关键点并没有抓住并且明确说出来,因为师生一只都没有提到按什么样的顺序出现,这个顺序前后有没有变化。其实在这个关键点的理解上,我认为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很容易做到,而且也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例如可以这样处理:在第一次师生拍完手后,问一问学生:“刚才拍手的节奏是什么?拍手时节奏的顺序怎样?”通过这样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的回答,学生就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

5、而且这个顺序是不能改变的,到后来的学生举例子、数学题的分析更进一步让学生说出图形或数字是按什么顺序重复出现的,从而明白“依次不断”的重要性,至此就完成了对“循环”的两个关键点的理解,为第二环节认识“循环小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对概念的理解和表达一定要科学、规范,自己的语言也要准确,给学生的发言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时刻关注着学生,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维上来。虽然我们面临的是班大人多,越是这样影响面越大。例如:学生在举生活中循环的例子时,说“电扇”,当时我一听就懵了,电扇怎么就成了循环现象呢?赶快抬头看教室里的电扇,其中有一个电扇正转着

6、,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开着的电扇不停的转动就是循环。可老师在这里也并没有做任何说明也没让学生解释,就一带而过了,不知道其他学生是怎么想的。在老师看来,可能这根本就不算问题,不值得去仔细深究,可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会不会因为老师的默认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认识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科学更是严谨的,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规范自己的语言势在必行。第四、作为一名综合素质很不错的老师(张老师无论是在基本功方面还是在敬业精神方面,在我校都属上乘),在追求一个比较好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或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原本无可厚非(我曾见过这个教学设计),但在运用到时候,一定是要有自己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教学设计的目的有一个清晰到位的认识,才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只看到别人设计的精彩独到之处就直接拿来我用,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毕竟别人的东西是基于别人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设计出来的,对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处理每个小环节都有自己的设想,所以用起来得心应手,让人耳目一新。即所谓学生也不是那些学生,教师也不是原来的教师,怎么能达到原有的效果呢?我认为当我们借鉴别人的好东西时,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思考,融入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真正的起到好东西有好用途,而不是简单的“东施效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