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24339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年级:姓名:- 17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命观念)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2、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个体数量有限的种群。(2)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取样关键:随机取样。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3)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

3、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种群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人教版必修3 P62“学科交叉”)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1)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只/公顷。(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_(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_。提示:(1)88(2)偏高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提示:每

4、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且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间接影响该种群的密度。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提示:等距取样法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6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时,强调随机取样的原因在于_。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

5、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情况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

6、现象。1有人认为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减少,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提示:不一定。种群数量不只是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请用简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思路模型:(1)先标志一定数量的个体,放回原生存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2)模拟时,若直接加入50粒白种子,导致估算结果偏高。提示: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

7、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1(2020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期末)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其中a、b是种群的两个数量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不会受到其密度的影响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一段时间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D除上述数量特征外,种群还存在垂直结构等空间特征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任何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一段时间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C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D错误。2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

8、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个625 m2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可能会降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B本研究中调查了高原鼠兔密度与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调查高山嵩草的年龄组成,所以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衰退型,B错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

9、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项正确,D项错误;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的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4(

10、2020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模拟)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种群中,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每次捕获的数量逐次减少,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B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C对于跳蝻、蚜虫等活动能力差的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因此常用去除取样法等估算的方法C由去除取样法的原理可知,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逐次捕获的累计数量逐渐增大,如

11、题干图所示,当曲线延长至与横轴的交点,即单位时间的捕获数为零时,捕获累计数就是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无法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可采用该方法捕获累积量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跳蝻、蚜虫的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适宜采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C错误;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用去除取样法可以逐次减少捕获量,最终统计捕获累计数即可估算,D正确。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

12、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J”型增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2)数学公式:NtN0t。(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4)种群的增长率曲线(如图)3“S”型增长(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3)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4环境容纳量(1)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形成原因5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内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2)外因自

13、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1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2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提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提示: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等。4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提示: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5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提示:若空间资源不增加,仅仅合理密植,并不会提高K值。6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使用某种药物防治棉蚜,施药超过一定次数时,棉蚜的数量不降反增,请从进化和种间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可能的原因: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