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24103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12题。1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退化沙漠化、盐碱化旱涝灾害A B C D2该河下游弱水河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河流变为季节性河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解析第1题,由于人口大

2、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选项B正确。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选项D正确。答案1.B2.D(2017太原测试)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丘移向绿洲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A禁止经

3、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解析第3题,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均影响河流补给,使河流水量减少。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C正确。第4题,节约和合理用水是干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之一,B正确。答案3.C4.B(2017河南中原名校1月联考)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56题。5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A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增大B年径流量增大,年输沙量减小C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减小D年径流量减小,年输沙量增大6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全球气候变暖 B中上游植树造林C

4、流域降水增多 D中上游修建水库解析第5题,花园口站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输沙量为5亿27亿吨,年径流量为200亿860亿立方米;70年代年输沙量为6亿18亿吨,年径流量为260亿570亿立方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输沙量为2亿13亿吨,年径流量为130亿620亿立方米,故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都呈减小趋势。第6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变得干旱,导致黄河水量减少,但水量不会减少太多。中上游植树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可以减沙,但不会减少水量。流域降水增多会导致水量增加。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大量蓄水,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功用,加上水库水下渗,会导致流量大量减少;水库蓄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所以

5、修建水库可大量减水减沙。答案5.C6.D(2017湖南模拟)某国湿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读该国区域图,回答78题。7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原因有()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A B C D8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美化环境,观光旅游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A B C D解析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国为芬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高。选A。第8题,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是为野生动

6、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等。选A。答案7.A8.A读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图(单位:米),回答911题。9“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是指“小流域综合治理”,下列治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地与地相比,地更适合修筑梯田B图中处地势平坦,适合开垦林草地C处实施工程措施,打坝建库D处平整土地,发展畜牧业10下图能够表示黄土高原所在地区的是()11图示地区环境问题治理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A扩大农业用地,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解析第9题,黄土高原沟谷发育,小流域是指河流的沟道流域,黄土高原的沟谷多达百

7、万条。图中地与地相比较,地坡度大,不适合修筑梯田,而地更适合修筑梯田;图中处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处为沟谷,实施工程措施,打坝建库。第10题,黄土高原的南界为秦岭,大约在34N,北以古长城为界,纬度大致是40N,东部是太行山,大致界线是115E,西部大约在105E。第1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要压缩农业用地,重点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等。答案9.C10.B11.A二、综合题12(2017南昌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示意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材料二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

8、然林区,但经过20世纪的大规模采伐,森林面积大幅下降。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封山育林,鼓励木材进口,特别是2015年4月1日起,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3年,俄罗斯原木向中国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45%。(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判断图中M区域的农业类型,并说明理由。(2)分析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原因。(3)分析我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木材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农业类型、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题,等雪期线在M区域向南(或西南)凸出,根据“凸低为高”的原理

9、,说明M区域雪期长于其东西两侧,地势较高,不适合农业生产,适合发展林业。第(2)题,森林具有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原因时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入手。第(3)题,从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俄罗斯森林资源条件等方面分析。答案(1)林业。理由:等雪期线在M区域向南(或西南)凸出,表明M区域雪期长于其东西两侧,即气温较低,地势较高,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山区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业。(2)天然林商业采伐会导致东北地区森林面积下降,造成土壤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河流水位变化加大,旱涝灾害加剧;蒸腾作用减弱,气候趋于干旱

10、,降水变率增大;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3)我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减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木材需求量大增;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原木出口量大,且与我国运输距离近,运费低;我国在政策上鼓励木材进口。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材料二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和平

11、面排列示意图()。(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与否皆可。若赞

12、成,则结合鱼鳞坑的图示可知,能拦截地表径流,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若不赞成,则根据示意图中的引水沟可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答案(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国家政策支持。(3)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4)赞成。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或不赞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