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111849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与经济模式的关系林杨【摘要】本文通过建立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的演变序列,对这一时期在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上具有传承关系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进行探讨气候、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的演变对这些考古学文化经济模式演变的作用和影响。【关键词】蒙古高原、新石器时代、环境演变、经济模式环境一词,是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的双重概念【1】。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植被、土壤、山川等因素【2】。这些因素对古代文化,尤其是生产力低下的史前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气候环境对史前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全球

2、全新世大暖期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得到长足发展。这些文化都是建立在这一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之上的。不同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气候决定了不同的植被,而植被又影响到动物的生存,所有这些因素又共同决定了人类如何生存和在哪里生存【3】。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即辽西考古学文化区,包括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与小凌河流域、燕山及其南麓至渤海湾,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原昭乌达盟)、通辽市(哲里木盟)及邻近的吉林省西南部的白城和四平地区南部,辽宁省西部的朝阳、阜新和锦州地区【4】(见图一)。在本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本文主

3、要就这一时期的全新世气候、地貌、河流、植被等方面,探讨这些自然环境对本区域各个考古学文化经济模式的影响。一、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新石器时代环境状况概述:(一)、气候环境演变: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在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区表现比较明显。借助全新世大暖期此地区的沙丘剖面以及牛河梁遗址来探讨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所经历的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沙丘剖面概况在西辽河流域的沙丘剖面普遍存在着3-4组黑沙土与风沙层互层,这是由于沉积时气候变化导致的。一般认为,沙丘内埋藏土壤层代表了相对湿润环境,而其间的风成沙层则反映气候比较干燥【5】。黑沙土的性质与黄土高原地区的黑垆土相近,根据14C考古、热释光等方法

4、测定,其年代跨度多在12000-1200aB.P.之间【6】。这种黑沙土是生草成土作用的产物,表示沙流趋向固定、缩小,是沙漠化强逆转的显域性标志。类似的黑沙层在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鄂尔多斯高原也普遍存在。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几个剖面,通过对它们进行孢粉分析和14C年代测定得出该剖面的孢粉组合特征。开通沙丘剖面剖面位于通榆县开通镇北约5km的沙丘上,古土壤层上、下皆细沙层。该剖面中部年代为8000aB.P.左右;顶部绝对年代为7200130aB.P.,推测下层或在9000aB.P.以前。下层孢粉组合以蒿(Artemisia)为主,占49.3%;茜草科(Rubiaceae)占8.4%;藜科(C

5、henopodiaceae)占5.6%;麻黄(Ephedra)占3.5%。反映了干旱的蒿类草原环境。古土壤中部年代为8000aB.P.前后,其孢粉组合,仍以蒿类为主,占60.9%,藜占5.3%,茜草科占7.5%,麻黄减少到2.2%,藻类、蕨类孢子含量增加,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30%,阴地蕨(Botrychium)和卷柏(Slaginella)的含量均占3%,说明这一时期的气候状况虽仍较干旱,但是比早期要湿润,为半干旱到半湿润的过渡状态。古土壤顶部,亦即7200aB.P.的孢粉组合为,蒿类占55.4%,藜占11.5%,茜草科占7.6%,麻黄含量增至8.3%,藻类、蕨类含量降

6、至2.5%。这说明当时气候开始变干,导致土壤盐碱含量增强,藜科植物花粉增加。,乌兰敖都甸子第6层剖面该剖面位于翁牛特旗东部,乌兰敖都西南约3km处,从第6层可以看出,乌兰敖都地区在8000aB.P.左右时,pH值近中性,无石灰反应。其孢粉总粒数234粒,其中乔木花粉5.6%;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58.1%,其中蒿属47%,藜属8.1%;孢子植物孢子36.3%,其中水龙骨科17.1%,环纹藻19.1%。这说明全新世早期为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湿润温暖,湖沼数量多且面积大,反映出当时的环境较湿润、淋溶过程较强烈。松树山西麓下层剖面剖面位于翁牛特旗中部松树山的覆沙坡上,其第1层的14C测定年代为77601

7、05aB.P.,根据其理化性质数据分析,pH值为中性到微碱性,分子比率由上到下逐渐增加,而微量元素向下渐减。推测当时这层古土壤经历了较明显的淋溶淀积过程。热水塘剖面该剖面位于克什克腾旗境内,大兴安岭南麓东坡上,剖面埋藏的古土壤层有机质厚达350cm,各层平均有机质含量达4%。热水塘剖面最下层3.4-4.56m处的14C年代为7265100aB.P.;0.5-2.15m深度的14C年代为537590aB.P.。此两层木本植物花粉比例不大,仅占6.3%,以松属为主,灌木草本植物划分主要有麻黄、蒿属、藜科、禾本科等,其中以蒿属占绝对优势,最高可达97.8%,藜科仅占3.1%。应属草本植被,气候特点是

8、温暖干燥。第3层14C测定年代为522090aB.P.,第5层为706090aB.P.。第3、5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51%、4.56%,pH值分别为7.32、7.36,综合其理化性质,可知在5000-8000aB.P.间,该地区有一明显湿润环境,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累积量大,且淋溶过程比较强,土体通体无石灰反应。宏升沙丘第2层剖面剖面位于泰来宏升乡东升村,第2层为黑色沙质土层,厚1.3m,钙反应强烈,包含大量的古树枝、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细石器,上部的14C年代为4940175aB.P.,推测底部年龄约5500aB.P.。本层古土壤的孢粉组合为蒿占44.2%,藜占21%,茜草占4%,地肤属(

9、Dochia)占8%,真藓(Baryaceae)占3%。这反映出当时本区气候为半干旱湿润状态。四道杖房剖面该剖面位于翁牛特旗西北部,属于科尔沁沙地南侧边缘。第5层为暗灰棕色沙土,厚约40cm,14C年代为401085aB.P.。其有机质含量为1.7%,pH值为7.63,无CaCO3。综合其理化性质,小于0.001mm黏土矿物分子比率和黏粒微量元素与Ti的比值分析,可知这层古土壤是在较现今更为湿润的环境中形成的,以草本植物蒿属、藜科为主,植被应属草原植被,推测应是草甸草原气候。叉干沙丘剖面位于大安县境内。该沙丘仅一层古土壤,厚70cm,年代约392150aB.P.。其化学成分以SiO为主,占75

10、%,Al2O3占10%。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这层古土壤经历了一定的化学风化过程,其气候条件较风沙活动期湿润。苞米营沙坨剖面剖面位于翁牛特旗松树山东北侧,其第2层14C测定年代为319080aB.P.。有机质含量为4.83%,pH值为7.62,无CaCO3等。另据介绍,苞米营剖面14C测定年代为328085aB.P.。“木本植物花粉最多只占孢粉含量的18.4%,种数非常单调,只见到针叶树松属,灌木及草本植物花粉最高孢粉含量的80.3%,其中藜科含量最高,达71.7%,其次为蒿属,最高35.7%,另外还有个别的禾本科、律草属等。”半拉山西阶地第5层剖面剖面位于林西县东南角的西拉木伦河北岸二级阶地

11、上,第5层的14C测定年代为295080aB.P.,其理化性质表明经历了土壤发育的适宜期。另据介绍,“半拉山高阶地剖面”14C年龄为303585aB.P.,气候温暖干燥,以草本植物蒿属、藜科占绝对优势,植被应属草原植【7】。牛河梁遗址剖面概况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文化之一,产生、发展于6500aB.P.5000aB.P.。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北的内蒙古东部至辽宁西部一带。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遗址第2地点l号积石冢的14C测年结果为37793517aB.C.,经树轮校正)位于辽西大凌河全新世大暖期辽西上游凌源市东北约10km处,其位置大致在4l20N,11930E,占地面积约为5Ok

12、m(1)。属干旱、半干旱气候,遗址所在地区的地貌主要有3种类型:1)海拔8001000m的基岩山地:山地坡度较陡,基岩山地地层以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山坡下部覆有厚度不等的中、晚更新世黄土;2)海拔500650m的梁状丘陵地形:丘陵顶面较为平坦,坡面和缓。丘陵区基岩以太古界黑云斜长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也有少量侏罗系安山岩、玄武岩和砂页岩出露,片麻岩上部有1m左右或稍厚的风化层。丘陵坡面甚至部分丘陵顶部覆盖了厚15m不等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黄土;3)现代河床和沿河低阶地海拔400m左右。牛河梁遗址主要分布于薄覆黄土的片麻岩丘陵之上。(见图二)对凌源市附近大凌河上游一级阶地的一个

13、沉积剖面进行了研究,剖面位于凌源市东北郊西八间房,距牛河粱遗址区约10km,剖面厚270cm,对该剖面按10cm间隔进行连续采样,共采样27个。剖面岩性、各层厚度及采样点位置(图三)。该剖面中1号样品(埋深270cm)深灰色牯土的14C年代为9100115aB.P.(经树木年轮校正,下同),9号样品(埋深190cm)的14C年代为5980115aB.P.,17号样品(埋深110cm)的14C年代为2740100aB.P.。从图三可见,该剖面下部第1、第2层为深灰色粘土和深灰色粉砂质粘土。剖面第3层往上以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间多层灰色或黄色粉细砂,即大约600OaB.P.以后,沉积物颜色变浅,粉

14、砂含量增加,可能有较多的黄土物质加入,代表气候有干凉化的趋势。对大凌河上游剖面沉积样品进行了孢粉鉴定和百分含量分析(见图2)。其中乔木花粉有松(Pinus)、桦(Betula)、桤(Alnus)、鹅耳枥(Carpinus)、椴(Tilia)、槭(Acer)、枫杨(Pterocarya)、栎(Quercus)、榆(Ulmus)、粟(Castanea)等,灌木和草本花粉有胡桃全新世大暖期辽西与黄土高原环境演变及人地关系比较研究33(Juglans)、榛(Corylus)、蒿(Artemisia)、藜科(Chemopodiacene)、禾本科(Gramineae)、鸢尾(Iris)、蔷薇科(Rosa

15、ceae)、蓼(Polygonum)、香蒲(Typha)等,蕨类孢子有蕨(Pteridium)、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风尾蕨(Pteris)、卷柏(Selaginella)等,还有一些藻类。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环境演变综合上述剖面特征及前人的研究结果【8、9】,可将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演变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8000-6000aB.P.)8000-7000aB.P.由暖变冷的不稳定阶段牛河梁剖面66底部9000aB.P.以后,乔木花粉已达25,已出现栎和榆、灌木。草本和蕨类孢子中也有榛、胡桃、香蒲等,表明全新世气候已经变暖。剖面岩性和孢粉

16、结果表明,这种气候一直延续到6500aB.P.左右。然而其中也包含有相对较冷的时期。牧场剖面中8000aB.P.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占绝对优势,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含量相对很少,反映了以蒿藜科为主的疏林草原植被环境,说明当时气候虽然转暖,但仍较凉。7800aB.P.的白音长汗围沟剖面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高达91.3%,指示了一次降温事件。这与敦德冰芯记录的该时期的降温事件相一致。开通沙丘剖面顶部7200aB.P.的孢粉组合中麻黄含量显著增加,藻类、蕨类含量下降说明当时气候开始变干变凉,但是降温幅度不大。因此本段气候反映了由早期的温和较干到后期的温暖较干的波动变化。7000-6000aB.P.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巴林左旗隆昌镇大坝剖面中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仅占1.4%,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代表了疏林草原植被环境,说明此时气候温和较干;6000aB.P.敖汉旗祭坛剖面中孢粉含量高,各类植物花粉含量都达到了极高值,尤其是木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多,可能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