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10960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第一二章) 一、概念阐释: 1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2.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管理规律、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把研究作为有效管理的手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3. 办学体制多元化: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的结构性安排。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多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的转变。 4. 第三部门: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的组织。具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资源参与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第三部门是第一部

3、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的有益补充。 5、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规范与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乃至市场之间的关系,调节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内部人、财、物、事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制度体系。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去理解。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看,学校摆脱了是政府下属部门的境地,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看,就是要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及制约关系;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就是面向社会,树立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家长和社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6.公立学校转制:是指公立学校的转制,也

4、称“国有民办”,是政府将全民所有制的公办学校按照法定程序教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分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的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是介入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一般被看作是促进公办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公办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7.校本管理: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的一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的学校管理

5、思想与制度安排。 8.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是指专为从事普通中小学校长职务的人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所谓校长职级制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实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有利于突破校长任职制度,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还有利于突破校长评价机制,加快专家型校长的成长。 二、简要回答: 1.古代中国的“以德治教”和古代西方的“依法执教”思想有何异同? 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源头:一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思想,以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代表,二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以古希腊的苏格

6、拉底为代表。东西方教育管理的两个源流在许多方面有着关重大的差异:从管理核心上看,东方侧重于管民,西方侧重于管官;从人性假设上看,东方相信人性善,西方相信人性恶;从管理特点上看,东方强调上线道德,西方强调底线道德;从管理重点上看,东方重视管理人的思想,西方重视管理人的行为。 2.怎样理解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 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第一,教育所提供的产品首先不是学生,而是教育服务;第二,教育管理的导向首先是顾客学生、家长、社会或国家,而不是学校自身;第三,教育服务管理首先应该体现在管理者与教育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而不是学校与顾客的关系上。第四,从教育系统中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看,管理也是一种服务

7、。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变成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合作转变为竞争。 3.对待教育管理面临哪些挑战? 1)课程改革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2)现代学校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3)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4)知识经济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4.如何认识我国的“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 所谓“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就是利用传统名牌公立学校在多年办学中积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声誉、师资、管理、校名等)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采用民办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依附或独立于传统名牌公

8、办学校进行自主办学的一种办学体制。“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在一定时期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它依托传统公立名校办学,沾了社会对传统公办学校信任的光,降低了普通民办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必需的“信任成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运行比较稳定。但这种体制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5.如何认识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市场化趋势? 同意教材的观点:教育市场化改革并不是把教育全部交给市场,而只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教育领域,改变过去仅靠政府单一手段直接配置教育资源的状况。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

9、以放弃对教育的责任,相反,出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需要以及市场组织的外部性缺陷,政府必须对保持社会正义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纯公共和准公共性质的教育产品予以保证。 6.怎样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既受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又有教育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背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去理解。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看,学校摆脱了是政府下属部门的境地,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看,就是要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及制约关系;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就是面向社会,树立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家长和社区建立积

10、极的互动关系。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答题指导:)本案例所运用的理论是“研究性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论,阐述什么是“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这种研究方法是怎样的?(系统分析法)如何进行研究。并举自己参与的一个教育管理方面的课题,联系理论分析你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围绕此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对策的等等。 2.思路: 1)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案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企业学校,在体制改革时遇到的尴尬状态: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实行改革;政府想接受又没有资金;学校申请收费得到批准后,又被主管部门企业拿走,这学怎么办? 2)出路改革,根据多元制办学理论进行分析。 (参看P/78-86内容来回

11、答)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第34章) 一、概念阐释: 1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对学校所进行的远景规划、构想与创制发展方案,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或过程。它可以为学校发展正确导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 2.学校效能:效能是学校组织成功的基础,其核心价值是学校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提升学校效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面向未来的学校效能观,建立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以团队学习与合作增进学校效能,发挥校长领导作用和自主办学,学校与社区、家长互动。 3.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指组织作为一种有机体,不断努力

12、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寻求组织与环境之间适应性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4.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政党和国家在综合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特定时空下的教育问题,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5.路径依赖理论: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它类此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我们现代社会的许多制度,做法也许都是几千、几百年前某一事件的延续。 6.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这个组织的学习气氛,不断改善自身搜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7.教育政策“缺席”:所谓教育政策“缺席”是指,在特定时空下需

13、要教育政策来进行管理的事务或活动没有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 8教育政策“无能”:所谓教育政策“无能”是指,当前的教育政策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对实践起不到规范和管理的作用。教育政策“无能”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问题的特殊性、政府能力、政策方案、政策工具、目标群体的接受程度等原因,教育政策有其自身的能力限度。二是指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主观犯错的倾向,这种犯错倾向往往是因为人们或过于信奉理性、或过于感情用事、或急于办成某事、或追求某种特殊利益而不能从现实出发来考虑问题。 二、简要回答: 1.怎样理解学校组织“稳定与变革”的平衡关系? 要点: 学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

14、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与外部环境或者组织内部出现矛盾或互相不适应,这就急需变革。稳定和变革互为前提、互为目的、相互促进。组织稳定是变革的基础。变革是组织进一步稳定的需要。组织变革要采用新技术、适应新现实、与新要求一致,但同时其内在核心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学校组织需要在稳定中适度变革。在稳定与变革之间保持平衡是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实施学校战略规划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要点: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评价很重要,理查德鲁梅特提出了可用于战略评价的4条准则:一致、协调、优越和可行。协调和优越主要用于对组织的外部评估,而一致与可行则主要用于内部评估。 3.学习型组织的

15、特点是什么? 要点:学习型组织不同于一般组织,表现出持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发展的总体特征。此外其还具有以下特点:组织成员拥有共同愿景;组织学习、变革能力强;组织结构趋于优化、扁平和有弹性;强调团队学习,主张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结合;组织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能力;是开放性组织,协商和对话成为一种通行的社会基本准则。 4、如何理解教育政策的本质? 要点: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通过政策手段对教育利益进行分配。具体地说,是政府利用教育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各种教育利益关系,实现教育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整个政策过程就是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和落实的动态过程。其中,利益表达和利益确认是教育政策行为的基础,利益平衡和利益裁决是教育政策行为的核心,利益分配和实现则是教育政策行为的关键。 5、为什么教育发展需要教育政策创新的支持? 要点:政策创新作为对原有思路与行为的超越,对教育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味,同时也预示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从促进教育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进行教育政策创新来降低教育政策的限制性影响,以此拓展、释放新的教育发展空间。 教育政策直接规约和引导着教育发展的程度与路向。教育发展不仅离不开教育政策,它还内生着一种对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